上海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学教授……他从医为师70多载,在中国胸心外科医学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例低温下心脏直视手术、第一例深低温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国内首个人工心脏瓣膜研制等等;他在医、教、研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他始终保持着一份对生活的淡定、对事业的执着。
为中国人争口气
“我印象最深的是石教授的创新,那是最艰苦条件下的创新。” 石美鑫的同事、中山医院陈灏珠院士上午回忆道。
1945年抗战刚胜利时,石美鑫作为一名年轻医生,在重庆听了一位美国专家的讲学。当时,那名美国著名的胸外科教授讲述了“法乐四联症”的手术,即把血管接起来分流的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方法。美国教授说:“在座的你们中如果有人会做这种精巧的手术,我就把头砍掉。”说时举右手,竖起左手大拇指,做砍头的姿势。石美鑫当时心里就很不服气,后来,他正好碰到一个“法乐四联症”病人,就想做这个手术,为中国人争口气。
但是要成功完成法乐四联症的分流手术,不光有技术上的问题,还面临着医疗器械缺乏的困境。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在西方禁运封锁的背景下,国际先进的设备,无处可买。
做这个血管手术,一定要一枚小的弯针,而当时在中国,连这个弯针都没有。“没有,我们就自己去做”,石美鑫去买了最细的小号绣花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后,用血管钳想办法把它拗一拗,变成弯针,但成功率很低。石美鑫坚持试制十多个晚上,才做出来几根弯细缝针,在1953年成功地完成了法乐四联症的分流手术。他后来说:“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就是觉得出了口气,实现了八年前的愿望。”
研制人工心肺机
医治复杂的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必需使用人工心肺机,而在上世纪50年代,面对当时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没有进口的心肺机怎么办?石美鑫大胆提出:“只能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他并非机械师,却找来中山医院的机修组技工师傅商量,先画出了心肺机的图纸,然而又得到了上海多家工厂的支持,奋战一年多,共进行191次动物实验,终于制成第一台国产静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机。依靠这台机器,1959年9月21日到12月8日,中山医院等上海六所医院为11例先天性心脏病人施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9例获得成功。
中山医院心外科老主任王敏生教授回忆,石美鑫的创新,源于一个医生“一切为了病人”的精神;他90多岁,依然活跃在中山医院的治疗、医学教学一线,是中山医院“永远不退休”的医生。王敏生说:“石美鑫敢于开展高难度的胸外科手术,变许多不治之症为能治,这种精神,是医务人员永远学习榜样。”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