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误区1 缺乏预防观念:吸烟无疑是导致COPD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目前社会上吸烟率仍居高不下,甚至不少人患病后仍继续吸烟,认为长期吸烟的人出现咳嗽、咳痰是理所当然的。但正是由于长期吸烟,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如烟雾和微粒)会引起气道和肺脏的慢性、持续性炎症,久而久之,对气道和肺部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出现进行性的呼吸道不舒畅。
■ 误区2 忽视早期症状:虽然慢阻肺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但仍会有些蛛丝马迹。如气急症状早期仅于活动后出现,常常被误认为是身体不适、衰老或缺乏锻炼的表现。殊不知,气急症状如伴有咳嗽、咳痰,或每年会出现几个月的咳嗽、咳痰现象,已经预示着肺部可能出现了异常。但是,这些患者大都轻视这些症状,自认为人年纪大了,活动后有点气急是正常的事情,没有到医院及时检查。事实上,此阶段若能及时治疗和戒烟,则可完全避免发生慢阻肺。而一旦拖延下去,引起肺功能严重损害,治疗就会困难许多。据统计50%的患者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患上慢阻肺。针对这一误区,建议45岁以上人群应像量血压一样,定期到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高危人群,如抽烟人士、有家族病史者更应“提高警觉”,应从40岁就开始肺功能检查。
■ 误区3 轻视缓解期治疗:许多慢阻肺患者在病情的急性发作期比较重视用药,但病情一旦得到缓解就停止治疗。COPD是慢性病,即使症状完全缓解,气道炎症仍然存在,肺功能仍处于减退趋势,只有在缓解期也足量规律用药才能减慢肺功能衰退速度,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否则长此下去,肺功能会逐渐下降,慢阻肺急性发作也越来越频繁。
■ 误区4 不坚持长期综合治疗:一些患者认为慢阻肺即使坚持治疗,也只是改善症状及避免病情恶化,并不能断根,因此不积极配合治疗。而另一些患者对治疗的期望值过高,经过一段治疗后没有看到显著效果,便丧失治疗的信心。事实上,对于慢阻肺这类慢性疾病,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中就包括长期用药计划,患者应正确认识慢阻肺治疗的长期性。慢阻肺具有持续气流受限,并进行性发展的特点,需要有计划综合性长期治疗,减慢病情恶化并减少急性加重,正如患高血压需要根据病情长期应用降压药物一样。等到病情加重时才接受治疗,只会增加痛苦,增加费用,增加治疗难度。
■ 误区5 忌医忌药:有些患者担心长期吸入和口服治疗药物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因此拒绝长期的规范治疗,导致病情恶化,反复发作。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可以尽可能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合理使用口服药、气雾剂,起效快、作用强、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可长期使用。
沈惠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