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节假日会从宽阔的西藏路进发,然后转到南京路,或者折入福州路、汉口路等颇有韵味的小路闲逛。有时,会从淮海路口,一直逛到西藏路桥下的“泥城桥”一带,“完整”地观赏西藏路的精华之处:光明中学、大众剧场、大世界、人民广场、工人文化宫、和平电影院、沐恩堂、市百一店、大上海电影院……这个冬日,重又“完整”地走完这一段,那些年那些事又浮现在眼前。
那时,“大世界”周边饮食店林立,各色点心小吃生意红火,比如“老公兴”的鸡粥、全色血汤,“南号五味斋”的绉纱馄饨、面筋百叶,“老广东”的麻球、芝麻糊。大世界斜对面、西藏南路上原来有家店名很有诗意的沁园春点心店,芝麻、鲜肉汤团半两粮票5分钱一个,二两粮票两角钱就能两甜两咸美美享受一番。到了夏天,这里用啤酒杯装的的赤豆刨冰供不应求,用调羹将上浮的冰粒和下沉的赤豆调一调送进口里,真是爽极了。“沁园春”的前身是1937年开业的同兴点心店,如今这里成了广场公园的一部分。
那些年,我和小伙伴常去西藏中路近人民广场的大陆饭店,不是吃饭,更不是投宿,而是去饭店楼下的照相馆冲印照片。1931年开设的大陆饭店是上海早期知名的旅馆,上世纪60年代中期曾改为庐山饭店。那年月,旅馆主要是为南来北往出差的人提供投宿之处,要凭单位介绍信、工作证才能住宿。上世纪30年代,西藏中路曾形成旅馆一条街,还建有东方(今市工人文化宫)、爵禄(后改岷山)、大中华、远东等饭店,都是些很有故事的老饭店。来福士商厦旧址,存在过一家当年上海滩名气很大的一品香旅馆,其历史可追溯到1880年代初,开设在福州路上的一家“西菜中做”、“中菜西吃”的一品香番菜馆,1918年迁到西藏路后改为旅馆,兼营西餐。1920年10月,英国哲学家罗素访问上海时曾下榻“一品香”,在旅馆接受《申报》记者的采访。而我辈记忆中的“一品香”,已成为市农委的一家招待所了。1930年5月7日晚,中共领导人李立三由潘汉年陪同,曾在西藏路、汉口路口的爵禄饭店会见了由冯雪峰陪同前来的鲁迅。现在大陆饭店,还有原先坐落在延安东路口、建于1922年的红光医院等建筑,已在人民广场综合改造中拆除了。
西藏路、南京路人流如潮,流到西藏路、南京路口的人行天桥,就会分流到市百一店、“新世界”和精品商厦里。“叩开名流之门, 共度锦绣人生”这个上世纪90年代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出自西藏路、南京路交叉口西南角的精品商厦。商厦是在东海皮件店、南海衬衫店、人立服装店和采芝斋原址上改建的。那年我第一次出国,就是在精品商厦买的服装。跳槽到东海皮件店,后又成为精品商厦员工的老厂同事当了我的导购。进入新世纪,因为地铁建设等需要,精品商厦与邻近的上海音乐书店,以及西藏路、南京路口的人行天桥相继消失,以往人行天桥上热闹的场景退出了人们视野。
原先,在现在“新世界”西藏路一侧,并列着3家影剧场:红旗新闻科教片电影院、西藏书场和五星剧场(原名国联大戏院)。进红旗电影院,要走一条很长的过道到放映厅。平生第一次看沪剧就是在国联大戏院,是群艺沪剧团演的《雷雨》。历史上,环西藏路影剧场集聚,有“东方百老汇”之称,后来一个个渐次消失。当下,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恢复建设西藏路剧场群,这是很让人振奋的。
过了南京路,就到了“泥城桥”一带。以前可以望见两个巨大的圆形煤气储气柜,1865年上海第一家煤气厂就建成在这里。西藏中路、北京东路、北京西路、新闸路、芝罘路在这里形成六岔路口,成为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冲。以前六岔路口中央半空处,高竖着一个交通岗亭,交警坐在里面手动调节红绿灯。记得沿街有沪中浴室(即大观园浴室)、星火日夜食品商店以及中法大药房原址。现在“星火”已挪了位,生意依旧不错,“大观园”和“星火”的原址成了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