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马年春节的年味,最不“给力”的大概得算这天气了。20摄氏度左右,不像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的除夕,倒像是阳春三月、九九艳阳天了,更谈不上踏雪寻梅、瑞雪兆丰年之类的雅事、乐事。怎么说,都有点天公不作美的味道,年味似乎有所减少。
再转念一想,所谓“年味”本来就是我们印象中一些观念、习惯、记忆的杂合,原本就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过年如此,西方人的圣诞节何尝不是?圣诞老人驾着雪橇,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爬入烟囱送礼物的桥段多深入人心啊,可是要知道,在位于南半球的国家,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圣诞节可都是在一身短打、暑热难耐中度过的。同样是圣诞,冷热两重天。因此,认为年味非什么不可的,恐怕只是我们的一种错觉。
就比如放鞭炮,在不少人心中是年味必不可缺的要素。离开了这噼里啪啦,年还像个年么?本报最近发起少放、不放烟花爆竹倡议,许多读者发表看法,一方面被PM2.5吓坏了,觉得确实不应该再给空气添乱;另一方面却又有些惆怅和不舍,觉得会少了年味。
再比如吃冰鲜鸡。冰鲜鸡哪有活鸡好吃?不少人一听就大摇其头。活鸡多好吃,冰鲜鸡没味道。可是,这个世界上,不吃活禽的大有人在,比活鸡好吃的也所在多多,不吃活鸡也不是什么绝对办不到的事情。既然有禽流感的风险,其实,不吃也罢,没什么大不了。
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例子,说明“非如此不可”或“不那样怎么行”很多时候只是僵化和固化了自己思想。实际上,跨前一步、越出一步,或者变动一下、改善一下,会发现这样也可以,没准还更好。
孔子在《论语》中一一表扬了好几个历史上的贤人之后提出,“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我和他们不一样,没什么可以、没什么不可以的,意思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积极应对,不框住自己。这种人生态度,我觉得很值得学习。
因此,气温不低,照样过年;不吃活鸡,照样美食;缺了鞭炮,未必没有年味。年味,不用具体去指认什么;年味,无非是对生生不息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