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2月0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烟花爆竹遇冷”面面观
汤嘉琛
  汤嘉琛

  过年该不该燃放烟花的老话题,春节期间引发了新讨论。反对者多了几分底气,因为雾霾已成气象预报中的常客,而烟花爆竹是大家公认的“雾霾制造者”之一。今年春节期间的炮声比往年少了许多,以上海为例,据统计,除夕和初五两天的燃放量同比下降两成左右。而全国各地烟花爆竹市场多出现遇冷迹象,很多大型烟花无人问津,不少摊主表示明年将不再卖烟花。

  烟花遇冷,这与烟花爆竹产品定价偏高不无关系,但更关键的原因是,人们近些年开始重新权衡烟花爆竹的利弊。以前很多人觉得没有鞭炮声就不像过年、没有年味,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燃放烟花爆竹视为一种既烧钱又不安全、还不环保的陋习。弊大于利的认知,直接改变了人们对烟花爆竹的态度。

  此前,有关部门曾做过一项燃放烟花爆竹与PM2.5的相关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燃放4挂千响鞭炮后,PM2.5的瞬间最高浓度是未燃放时的66倍,烟雾消散后的PM2.5平均浓度仍为未燃放时的5倍多。面对这样的结果,要用烟花爆竹喜庆热闹的过节气氛,还是要呼吸健康的空气,两者之前显然不难选择。

  烟花遇冷,也与近几年的舆论风向变化有关。最近几年,无论是政府部门的宣传和提醒,还是媒体上的讨论和分析,都倾向于呼吁公众以更环保的方式欢度佳节。这些舆论看似与传统习俗相悖,实则对民众的心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很多人不仅自己不买烟花爆竹,还号召亲朋好友移风易俗,就是最佳证明。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烟花爆竹遇冷”正是移风易俗的前奏。没有人否认燃放烟花爆竹是一项传承千年的节庆习俗,但尊重传统文化并不等于一成不变地因循陋习。燃放烟花爆竹带有农耕文明时代的鲜明烙印,现代城市生活高密度聚居的特点,已经放大了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隐患。放弃一些不文明的节庆习俗,创造一些能与时代发展大势契合的新年俗,正是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体现。

  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抛弃,这已经是越来越清晰的一种大趋势。面对这种时代大势,政府部门既要顺势而为地积极推广低碳环保理念,也要进一步丰富民众的节日期间的文化生活。如果人们能在文化庙会、春节花展等文明过节活动中,同样感受到浓郁的年味,燃放烟花爆竹势必会成为越来越“小众”的选择。

  与此同时,“烟花遇冷”也为相关企业和行业吹响了转型升级的号角。公众对燃放烟花爆竹的态度出现明显转变,中央对公款购置烟花爆竹的行为进行明令禁止,春节期间烟花爆竹零售网点大幅减少,这些都是市场供需格局出现变化的信号。那些依托于“过气”民俗的企业对此要有清醒认识,是时候该“转型”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我的乡愁我的梦·特别报道(上)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2014索契冬奥会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女性世界/家庭周刊
   第B03版:家庭周刊/花鸟虫鱼
   第B04版:上海人家 /家庭周刊
   第B05版:现代家居
   第B06版:实用谋划/现代家居
   第B07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08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烟花爆竹遇冷”面面观
医院杂记
副驾驶座的“王语嫣”
要管管“领导孩子的大红包”
“老鹰”拜“小鸡”
要的就是这种“不好意思”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3“烟花爆竹遇冷”面面观 2014-02-07 2 2014年02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