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仙馆图》纵84厘米,横39.9厘米,纸本,浅设色,为目前正在展出的“集古大成——上海博物馆藏虞山画派艺术展”展品之一。图上作者自题:“庚申十月九日写茂林仙馆,石谷时在吴门百花里”,当时王翚49岁,正是其画艺臻于“极诣”时期。图中一山巍峨高耸,山下林木茂密,小路蜿蜒而入,有两人下山,半山是群楼仙馆,层叠幽秘,似有仙乐飘渺而来。而营造这人间仙境的笔墨,正是王翚典型的“融宋入元”的画风:山下近景的树林和半山中景的楼阁,勾线凝练坚挺,简约爽落,依稀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之北宗风貌,而山峰远景细密淡约、柔顺秀雅的长披麻皴,则分明是五代董、巨的南宗遗韵。这样将宋与元的画风融于一炉,正体现了王翚的绘画理念:“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
宋代与元代,合而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顶峰时期。但是,两个朝代的画家主体、绘画理念、方法是不相同的。宋代大多为职业画家,为他人画画谋生,重写实,重技术,以绢为画本,湿笔勾皴点染;元代的画家为文人,重写意,以书法入画,画画仅为“自娱”,“写胸中之逸气”,以纸本“干笔皴擦”为特色。进入明代以后,绘画的社会性、商品性逐渐抬高,文人画家也随之转身为职业画家。明四家中的三个文人——沈周、唐寅、文徵明,放弃了元代文人画“聊以自娱”的观念,转身而向宋代画家的重写实、重技术学习,以提高画的社会性、商品性。这实际上已经开启了宋、元绘画的融合的历史进程。明末董其昌倡导绘画“南北宗”论,扬南宗而抑北宗,以期提升绘画的文化属性。王翚在不断的临摹、创作过程中感悟中国绘画史中的三大丰碑:唐人气韵、宋人丘壑、元人笔墨。而这三大宝贵艺术传统的融合,其实是一个明代已经开启的融合优秀传统的历史进程的延续,即使在今天也不乏借鉴意义。张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