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保证,如果她还在人世,只要她知道这次《我和徐家汇的故事》征文,她一定会怦然心动的。
她——就是宋美龄(1897-2003)。
宋美龄对上海和徐家汇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除了从10岁到20岁赴美留学外,她从出生到结婚的前卅多年的青春年华都是在上海度过的。在大陆时她多次说过:“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它有特殊的感情。我之爱恋它,更甚于自己的祖籍海南岛。”2013年台湾“宋美龄研究会”就报告说尽管宋留美十年并且给人的印象是“洋味十足”,但她一生中最钟爱的点心却是上海的蟹黄汤包、萝卜丝饼、蟹壳黄、枣泥年糕,而不是西式的咖啡和蛋糕。
据考察宋家在上海居住过的地方有浦东的“内史地”,东余杭路的老房子,霞飞(淮海)路491号,西摩路39号(现陕西北路369号)和东平路9号。但纵观史料,她对东平路和徐家汇有极深的感情。
首先,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1869-1931)的母亲,也就是宋美龄的外婆姓徐是徐光启的第16代后裔。倪桂珍17岁毕业于上海裨文中学,数学成绩特佳,人赞有祖上徐光启《几何原本》的数学遗传因子,毕业后就留校任数学教员,众人皆啧啧称奇,她也深以为祖上的聪慧自豪。
1927年宋和蒋介石结婚后即住进宋子文送她的徐家汇东平路9号(现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被蒋介石命名为“爱庐”的地方。蒋一生中最喜爱的另外两个地方分别是庐山的“美庐”和杭州的“澄庐”,即所谓的“三庐”。
“爱庐”也一度是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心。青春、爱情、事业、权势、荣耀、亲朋、友谊在这里的交汇肯定让她永志难忘。
1962年她以中文为主中间夹着英文手书给宋子文:“徐光启:明朝上海人,万历年进士。崇祯时,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当时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中国,徐光启从他入天主教,并从他学天文,数学等。精于历,和意大利人修正历法。中国人研究西方学术的人自徐始,著书甚多,以《农政全书》《徐氏厄言》及《几何原本》前六卷为最著明(名)。”(见《宋子文和他的时代》,复旦大学出版社,144页)真可谓如数家珍,言简意赅。
在所附的英文说明中,宋美龄又写道:“徐家汇的名称一直没有改变,但纪念我们先祖的圣堂(temple)已经被改为一个商场,先人建造的徐家汇观象台(Observatory)依然还在。请让后裔们记住上述历史性的地迹。”此时年过六旬的她,对故地的变迁了如指掌,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宋子文也遵嘱将此信和相关资料复印后发予宋家后人。
1633年,徐光启去世后被葬在当时的法华浜和肇嘉浜汇合处,即今徐家汇商业圈一带,其子孙也多汇居在此,所谓的圣堂按地理和时间推算应该是在徐家汇最早(1952年)开业的国营商场“第六百货商店”附近。
而从1872年建立迄今的徐家汇观象台在鲍宝堂先生的征文《风云变幻情不移》中已经叙述得相当详尽了。
当然,嗣后半个多世纪的怀旧史料还待宋氏家族档案的整理和公开,后人可以知道得更多一些,但台湾国民党人士和宋家后裔每次来上海都要去徐家汇和“爱庐”造访,足见宋美龄的遗愿感人之深。
我深深地相信,今天徐家汇繁华富丽的情景,后人的“禀告”和清唱剧《徐光启》的歌声,会带给这位老妇人的在天之灵以莫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