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疑幕后交易
政治分析师马克斯·费希尔认为,反对派与政府的对峙态势因17日“大赦”法案生效而略显缓和,如今突然重新组织大规模示威活动,可能是受到俄罗斯和欧盟最新动作的“刺激”。
俄罗斯政府17日宣布,本周将向乌克兰政府拨付20亿美元后续资金,作为150亿美元紧急财政援助承诺的一部分。俄政府先前已向乌克兰拨付首批30亿美元援助。乌政治危机升级后,俄总统普京宣布援助将在乌克兰组建新政府后发放。
费希尔认为,俄政府同意继续拨付援助,或许引发反对派猜测,认定乌俄已经达成幕后共识,即亚努科维奇将选定一名亲俄立场的总理组建新政府,延续乌政府先前的亲俄立场。
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同一天会见了乌克兰反对派领导人,虽然表示将为化解乌克兰政坛危机全力以赴,却没有带来实质性“利好”,令反对派人士有些心理失衡。
民意深度对立
政治分析师认为,乌克兰政治危机的直接导火索虽然是乌政府去年11月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但最根本原因还是民众在“向东走”还是“向西走”问题上的深度对立。这一根本矛盾没有化解,乌克兰局势升级的土壤就始终存在。
从人口和地理因素分析,大约三分之一的乌克兰人口讲俄语,生活在靠近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主张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关系;大约三分之二人口讲乌克兰语,主要生活在中西部地区,倾向于更亲近欧盟。
酝酿危机温床
费希尔认为,无论谁当选总统,都会被其中一派视作“自己人”,而被另外一派视为“敌人”或者某一境外势力的“代言人”。这种对立情绪始终没有得到缓解,从而成为酝酿更多危机的温床,在出现诸如财政危机恶化、政府立场突变的事件后发酵成政治动荡。 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