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女儿出寒门
老杨20来岁时遭遇车祸高位截瘫,老应则是儿时发烧引发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两个同病相怜的人走到一起,组成家庭。很多年前,老应的单位分配了这套一室户,他们在天井里搭了一间小屋,只能摆下一张单人床,女儿应敏燕就是在这间潮湿的天井小屋里长大的。
女儿很争气,从控江中学保送到北大考古系,后来因为喜欢古汉语转入中文系,读书期间就出版了一本《史记箴言》,摘选《史记》中的名句加以释文,还加入了学校的笛箫社团,在人民大会堂演奏过古筝。
2013年春季,应敏燕带回来一个石家庄小伙王思邈。为了与爱人厮守,小王辞掉在北京的工作,来到上海。大半年前,两人在距离应敏燕父母家10分钟路程的地方买了一套一室半的二手房。
蜜月归来遇磨难
小应和小王没有举行婚礼,刚从国外度蜜月回来,还没来得及拍婚纱照,应敏燕突然倒下了。
去年9月底,应敏燕就成了医院的常客——她患了淋巴癌,无法手术,只能不断化疗。今年2月10日,她又做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结婚半年就遭遇如此变故,应敏燕一家的心悬到了嗓子眼。老应说,女儿当时对他们说:“要走的,早晚会走……”女儿生病后,老应夫妇没有和女婿深谈过关于未来的话题,女婿用行动无声地说明了一切。
几次化疗,老应只陪过一次夜,都是女婿请假相伴;女儿住进无菌舱,不适合吃医院食堂的饭菜,女婿早上6时起床,7时把早饭送到舱外,再取回前一天用过的饭盒和换洗衣物;周五晚上和周末,女婿都要赶到医院,守准无菌舱视频探望开放的时间,与妻子两两相望;化疗期间,亲家从石家庄赶来探望,如今每天一通电话嘘寒问暖……老应说,“女婿的坚守让我们很感动。”
社会各界献爱心
上周五傍晚6时,市残联理事长王爱芬、副理事长祝永康以及杨浦区领导、区残联负责人一起来到应家。老杨说,她每天要开电动轮椅车去医院送两次饭,单程就要45分钟,希望能有一部更加轻便的电动轮椅车代步。市残联和区残联决定特事特办,为她解决实际困难,并对家庭环境进一步进行无障碍改造。区残联的党员干部为应敏燕捐款3000余元,连同2000元帮困慰问金一起交给了老应夫妇。
应敏燕夫妇和残疾父母的故事牵动了社会各界的爱心。全家最担心的定向献血问题得到了王思邈同事的帮助;应敏燕母校控江中学的退休老师悄然送来捐款;两位不肯留名的警察打电话到应家,要求献血;街道干部送来慰问金;王思邈的河北老乡在微博微信上组织募捐和献血……老应夫妇说,虽然自费部分的医药费已经用掉了20余万元,但“大家的情欠不起”,希望好心人不要再捐款,他们一家人会守望相助,渡过难关。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