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行文写到“普通”一词,都要习惯性地咯噔一记。总要自问一番:此处当真有将普通与特殊区隔得如此分明之必要吗?生怕随意的一笔轻慢了读者。毕竟,“与众不同”在大多数情境中都是一个褒义词,人或多或少都会不甘于仅仅是芸芸众生的一分子,不是吗?而且,所谓普通,充其量是一个不完全形容词,谁没有一星半点的特别之处呢,谁又没有普通的一面呢?至少,我就对那些反复让成功人士表明自己是普通人的文章套路很是反感。
却没想到,“普通”会招致另一种反感。有医院对外发布本院普通外科医生紧急飞赴昆明参与救援工作的消息,竟惹来“非常时期怎能只派普通医生驰援”的质疑。从来没挂过普外科的号,是件好事,从来不知道普外科一词是啥意思,就不是件好事了。
早前有普通青年、文艺青年、二货青年的调侃,现在又有人调侃地列出了从粗糙外科医生、普通外科医生、优秀外科医生、精良外科医生、史诗外科医生到传说外科医生的“进阶表”。我也来凑个热闹,再罗列几件“普通”事: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普通地理学、普通语言学……还有,那个啥,无论多有名的大学,都归在普通高等院校之列。再顺便提一下,不仅外科“普通”,内科也有“普通”的——普内科,您知道的吧?往后写到这些“普通”名词时,保险起见是否都得加个名词解释?
如此说来,有个词很容易和“普通”一样被误读被嫌恶,那便是“正常”。某某现象事出有因,历史上早已有之,专家称实属正常,云云。读到这样的报道,你会不会有抵触情绪?有先例也好,有缘故也罢,但凡是不常发生的事,如何叫人觉得正常?专业视角里的无异常,和公众心里的正常,终归不是一码事。譬如,某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天气,气象资料显示历史上有不止一个类似记录,你觉得那属于正常还是不正常呢?好吧,我的文字洁癖这时便又发作了——还得习惯性地咯噔一记,掂量着此处适不适用“正常”一词。
世界上没有两杆标准完全相同的秤,世界上也没有谁的脑中完全没有思维定势。不要轻视普通的,也别轻言正常的,最普通的心态大概才是最正常的。突然明白了,新闻学教材里为什么要提醒少用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