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4年03月0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寂静的春天
左妍
  左妍

  很长一段时间来,我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看远处有多少排房屋进入视野,以此大致判断雾霾程度。

  朋友圈里,北漂的校友辞去高级主管的职务,回到南方老家,“再也无法忍受这污染了!”

  同事说,“如果我要把孩子送去留学,大概唯一的原因就是空气。”

  ——但或许,若干年后,世界都一样。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还会好吗?

  我从未对生存环境如此担忧。我的高中物理老师说,他读书时在山西老家骑自行车,抬头低头都是污染。头发上每天都有黑色颗粒。后来到上海,就是不想再过灰蒙蒙的日子。

  还是学生的我们哄堂大笑。只不过10年后回忆起来才觉得,并不好笑。污染这回事,跟你是否生活在污染源头区域,已经没有太大关系。

  上世纪60年代,女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写了一本伟大的书《寂静的春天》,向人们讲述:为什么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再也听不到鸟儿的歌声了。

  作者指出,任何看似合乎标准的排放,都是有问题的,排放是持续的,而环境却不能及时消化。农药的过度使用和工业的持续排放,改变了水、土壤的性质,那些足以致命的微量元素,通过食物链最终到了人体内;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也在变化:土壤板结,水质败坏,花草枯萎,鸟兽灭绝……看似寂静的时候来了,却也是最孤独和绝望的时刻。

  而这一切,人类自己要负责。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接受了无休止的化工产品,也就接受了被污染的食物、空气、水。哪怕有毒元素只有一点点,却在用难以想象的方式改变着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包括动物习性突变、人类繁衍危机、基因缺陷以及各种怪病肆虐。

  污染的恐怖之处就在于,你不会很快死去,你只是慢性中毒。但在这过程中,你渐渐习惯、麻木,直到死去。

  《寂静的春天》让“环境保护”这个词第一次进入广大读者的视野。

  书的扉页印着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对人类感到悲观,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并使之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对待它,我们本可以有更好的存活机会。”

  愿人类不要失去预见和自制的能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04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3.15专版
   第A17版:3.15专版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专版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线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诗意居住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假如有人当空撒钱
普通
寂静的春天
默哀,以捍卫生命尊严的名义
饱食终日 必丧其技
包公是“考公”考出来的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寂静的春天 2014-03-04 2 2014年03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