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vs项目
两头难兼顾
2006年成立的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此次获得近10万元的扶持资金。“新途”是一家成熟的社会公益组织,每年通过承接政府部门的项目,获得800万元以上的资助,10万元对他们来说,是个小数目,但机构发起人郭小牧却说:“这笔钱对我们来说非常宝贵。”
郭小牧介绍,根据申请时提出的方案,用这笔钱一要完成一套服务质量监控体系,科学评估项目效果,“几十个社区,钱都花下去了,服务了多少人?效果好不好?需要有一套指标。”二是进一步规范财务运作,在透明化方面做得更好些。而这些工作,他们以往都难以顾及。
普惠vs个性
无暇做研发
来自上海恩派社会创新发展中心的一项调研显示,项目资助的确为公益机构筹措充足的项目资金提供机遇,但公益机构并没有因执行项目获得可持续的成长,或者说,单纯通过获得项目资助来实现公益机构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壮大,“动力”不足。
这一方面是因为项目的资助方都要求项目执行机构单独会计核算,专款专用。项目资金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需要投入到项目实施中。久而久之,机构做的项目越多,背负的运营及管理成本压力越大。更常见的情况是,公益机构在一个接一个的项目上“疲于奔命”,忽视了自身的健康发展,无暇考虑提高机构管理水平及从业人员能力。
以“新途”为例,除了担忧团队建设和未来发展外,郭小牧更着急的是,公益机构被项目“深度套牢”。“社会组织应该是超前的,有试验的功能,他的主要任务,是发现政府部门没有发觉的社区里的潜在需求,研发出专业的服务,证明有效,吸引政府投入。但现在,我们没有资源做这些,人员、金钱都缺。”郭小牧说,“新途”在做失智失能老人的项目中发现,失智老人需要记忆康复,家庭照料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亟待关注,“对这些个性化的需求,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输血vs造血
筹资需成本
事实上,公益机构也不希望自己完全依赖政府“输血”,但“造血”需要成本,郭小牧说,机构筹资要有专门的团队,制定宣传方案、定期开展活动。这又戳中了他们的“痛处”。
还有的公益机构,因自身能力的不足,或不能提供有别于政府、企业的具有独特价值的服务;或无法保质保量完成资方的委托项目;或面对众多的资源和项目却无法承接。
“我们要打破项目资助的局限性,正视公益机构管理成本等客观需求。”市慈善基金会浦东分会会长陈南岗表示,这个计划能够引导公益机构更专注于强化组织治理、知识管理,逐步成为诚信、可靠、有较强项目运作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的公益服务机构。浦东分会将对受资助的公益机构进行绩效评估,检查机构的资金使用情况,判断资助效果是否达到预设目标,进而建立起完整的评估体系。
本报记者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