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内忧外患
2013年我国汽车产销双超2100万辆,连续五年蝉联世界第一,汽车行业总产值超过6万亿元,贡献税收超过1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直接间接带动就业超过4000万人,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2%。然而,大而不强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如今已经到了亟须由大转强的关键时刻。
何为汽车强国? 应当满足这样几个指标:在本土拥有世界级的本土企业,这些企业要拥有优秀的品牌,掌控核心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这个国家必须拥有以本土企业为主的,掌控全部的供应链。而现实情况是,本土汽车企业在进口与合资品牌的围堵下节节败退。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121.31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8.4%,比上年同期下降4.78个百分点,市场份额明显下降。中国品牌乘用车同比下降趋势已经连续六个月,自主品牌正日益处于边缘化,只要这种局面继续存在,中国汽车“强国梦”就永远只能是个“梦”。
当前的中国汽车产业,缺乏一个清晰、连贯的国家战略,这种局面亟待被打破。就内部因素而言,汽车业合资30年已经获得了巨额利润,单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这是机制问题。就外部因素而言,资源、能源、环境、交通这四方面目前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而且体制机制,尤其是国有企业和政府管理体制,也存在重大问题。从宏观层面分析,作为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汽车工业,拥有长产业链,关系民生利益涉及国家利益,汽车强国战略已经变成一个必选题。
亟须战略提升
3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正式发布了《制定汽车产业强国发展战略的建议》。中汽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表示,“我国仍处于汽车产业普及前期,但产业发展已遇到巨大挑战,需要相关产业的配合和支持,需要国家制定综合配套的政策导向。”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迟亦枫也表示,两版汽车产业政策的传承和发展,既说明了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也印证了建立独立的技术体系的重要性。在汽车产业大发展的今天,制定新的强国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务之急。
今日之中国,汽车制造涉及钢铁、精加工、材料学、能源、纺织等上下游一百多个产业,各个层面都已超出了产业自身的管控范围。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市场、改革等三大红利优势已经明显减弱,能源、环境、基础设施等影响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个产业能够解决问题,需要从国家的高度制定战略。
首先是建设汽车强国关键在于强化自主创新,关键在于做强自主品牌。重点解决关键总成、核心部件和提升汽车电子的开发与应用水平。未来这一规划如果落地,有望对自主品牌发展形成实质性支持,对发展中国汽车品牌形成合力。
其次是通过兼并重组来整合国内汽车业资源,将是实现汽车强国的一大门径。在“市场换技术”的模式行之多年之后,国内车企也应该清醒过来,更加依靠内生力量而不仅是外力来实现自身的强大。从普遍的“中外合作”,转向更多的“中中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彼此的竞争力,为新一轮的发展打下基础,共同推动中国汽车品牌的成长。
再次是在内外环境剧变的严峻情况下,中国汽车产业要改变主要依靠外生性增长的模式,不断形成积极的内生性的增长机制,才能完成转型升级的过程,才有机会融入新变局、实现新增长、探明新出路,实现由大变强的战略目标。
务必“顶层设计”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性历史时刻,在这一时刻如何抉择将决定着未来的生死存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在《制定汽车产业强国发展战略的建议》中提出,我国汽车产业现在已有足够大的规模和良好的基础,完全具备建成汽车强国的可能性。从战略层面来看,汽车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由于事关重大,务必要对制定汽车强国战略进行“顶层设计”。
目前业界达成共识的是,制定汽车强国战略决非权宜之计。中国应该拥有一个长达10年、20年,乃至30年持续稳定的汽车强国战略,而非“5年计划”之类的短期计划,并且所有的产业政策都应该以“做强本土汽车产业”为大前提。
一是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求出发规划汽车产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解决汽车产业的壮大带来的资源、能源、环境、交通等问题,以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带动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必须把构建以中国品牌汽车为重要内涵的汽车产业体系作为建设汽车强国的核心任务。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从政策层面向自主品牌倾斜,建立奖惩淘汰机制、鼓励海外并购投资等;并且培育自主核心零部件企业,支持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
三是政府本身的示范意义十分重要,应该以身作则消费本土品牌的产品。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表态:“汽车强国梦一定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实现。”汽车强国战略的制定对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是实现“中国梦”非常重要的一步,并且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政策的制定上,除了务必“顶层设计”外,还要谨慎小心。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