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老公房的时候,有一晚到隔壁邻居家串门。邻居正在吃饭,见客人进门,一边打招呼,一边把桌上的盆碟、碗筷移到离客人较远处。我有些尴尬,转念又释然:邻居一家子热情厚道,却有个跟我一样的习惯,用餐时忌讳与人凑得太近!于是,会心一笑。
这习惯似乎怪怪的,也有点不合群,但从卫生的角度看,在一般场合下,人与人之间保持必要的敏感距离,无关乎礼貌,有益于健康呢。
在心智粗糙的儿时,还有上山下乡后生活简单、飘转流离的整个年轻时代,鄙人是没有这种习惯的,这好像是重新回归都市后,日子逐渐稳定、正常,生活中多了点讲究,有了点闲心关注细节以后,才慢慢养成的。
记得从前与老同学、朋友聚会的时候,觉得人越轧越闹猛越开心,然而到了后来,貌似人模狗样安静优雅起来了,逢聚会喝酒,满桌人摩肩挤胯龇牙咧嘴觥筹交错唾沫飞扬,便有点佝头缩颈坐立不安,有时甚至就躲避开了。至今参加朋友聚会,偏爱桌大人少,座位宽舒,这“怕人”的“毛病”,好像已经不轻了呢!
在中国式聚餐的卫生方面,最早引起我关注细节的,是一位白发老者。前辈已过耄耋之年,君临饭桌时有个权威性的动作:常常用自己的那双筷,把搛散的菜肴翻江倒海地搅拌一番,再赶成一堆,然后欠身弯腰,用筷子敲打盆沿,发出清脆的响声,请大家多吃。不知何故,我的眼睛瞄上了他那张吆喝的嘴和那双恣意挥洒的筷子,以致每逢同桌叨陪这位长辈,便会有一丝莫名的忧忡。渐渐地,忧忡变成了聚会时的莫名紧张,继而又延伸为对“敏感距离”的上心。
在单位的食堂用餐时,同事们有的热衷扎堆,说笑开胃,也有的喜欢静处一隅,独自闷吃。鄙人自然属于后一种。不爱扎堆的人,是不是心里都藏有一段“敏感距离”呢,不得而知。为了食物的卫生,鄙人提出了烧饭师傅打菜必须戴口罩,这一点师傅常年来执行得很出色。此外,又让办公室在自助打饭处,贴了一张字条:为了食物卫生,请大家打饭盛汤时不要说话,谢谢配合。哈,这似乎有些霸道和小题大作了,但自忖用意还是好的。留意了一下,这提醒对多数人还是有效的。
“敏感距离”在生活中也有淡化或消弭的时候。譬如,与家人吃饭,一定要比朋友、同事聚餐少顾忌、轻松得多。父母与儿女间的亲和力,大约是最容不下“敏感距离”的了。至于恩爱夫妻、甜蜜恋人之间,虽然都说距离产生美,其实心黏在一起的人儿,连亲嘴接吻,唾液相融都是毫无顾忌的!否则,怎么叫做爱情伟大呢?
在我们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还有那么一种出类拔萃的人,以高尚的情操和严苛的自律,时刻警惕和杜绝着自己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他们,是铭记着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真正的共产党人。记得过去有篇缅怀周恩来总理的文章,说的是总理走访贫困地区,在一户生活困难、卫生条件极差的人家,与主人促膝交谈,还端着脏兮兮的粗瓷大碗,毫不介意地喝着水,让随行同志看在眼里,感动、难忘。
认真考量起来,这人与人之间的“敏感距离”,乃是生活中的一个多面细节。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与反应。平常日子里,“敏感距离”体现的是谨小慎微、讲究细节;在人际关系方面,它能衡量亲疏远近;而在某些节骨眼上,通过这细节,我们还能见微知著,看清人的某些大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