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4月0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小学艺术课谁来上?怎么上?
朱光
  本报记者 朱光

  每天,我们穿什么衣服,说什么样的话,喜欢哪一部电影,业余时间如何休闲——这些“碎片”拼出了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构成这些“碎片”的DNA是什么?是从小就被栽种入心田的艺术——她教我们如何彻底打开感官,敏锐捕捉生活的纤维,并以各自的风格呈现在衣着打扮、举手投足、行文观点、个人喜好之间……

  今年,教育部在1号文件《关于推进学校艺术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的下限”,上海教委从去年起,计划用5年时间在上海高校建设8个“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中包括美术、音乐和综合艺术。  

  然而,如果不是在艺术特色中小学里待着,普教系统的艺术课老师的日子并不好过。原因显而易见——艺术(包括美术、音乐),作为“辅课”,很少得到校长、主课老师、家长甚至学生的“待见”。

  学生

  上艺术课“有什么用?”

  从上海大学油画雕塑专业毕业的祁连(化名),从小梦想开画展,成为签约艺术家。不过,两年前从本科毕业时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个体”了一段日子后,祁连还是决定寻求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中学美术老师看起来还不错。

  于是,在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书后,祁连成为一家名牌中学的美术老师。整个学校只有2位美术老师,平均每人每周要给初高中各个班级上20节美术课。可是,“只要用眼睛一瞄,就知道80%的学生都在美术课上开小差。那剩下的20%是原本就自律的学霸。”

  上艺术课“有什么用?”是学生最大的问号。不能加分、升学时不考音乐美术……“除了学霸,只有准备出国的孩子才认真些,因为国外学校看重特长生。”因此,每周只有1节美术课。初三、高三自是“让路”于主课。

  再者,教材不对路。1至7年级的孩子,学的分别是《音乐》和《美术》,8年级至12年级就综合为《艺术》,还包含戏剧、戏曲、动漫、影视、书法等各个艺术门类。从2002年起就使用至今的《音乐》《美术》和《艺术》,内容偏杂偏晦涩,例如有一课是以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为案例,主题为《寻找自我化的纯真》。但是什么叫“自我化的纯真”?连任课老师也搞不明白。

  而且,家长不支持。他们总有个误区,觉得“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想让孩子在钢琴、古筝、素描、国画等方面“学有所长”就必须去校外找“专业老师”“上小课”。因此,对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而言,教材内容就更不合适了。现在资讯发达,人人都有主见。老师如果发现孩子有艺术天赋,也“不便”要求他往这一方向持续钻研。万一家长反对呢?学校教育不过是“引领方向”,最终孩子的成长方向,还是靠家长决定。

  教师

  成就感是教学动力

  2011年毕业于上音艺术教育专业的赵晗(化名)透露,全班24人中,仅有8人进入中小学做音乐老师,还有8人选择去产业化程度较高的艺术培训机构,剩余8人则为自由职业者。她之所以到小学教声乐和手风琴,是因为自己同时爱音乐和孩子。而且,女生并没被赋予赚钱的“天职”,她所在的小学又以音乐为特色。

  小学里有舞蹈队、手风琴队和合唱队,学校支持他们在课外时间排练、参赛。其中,合唱还得过全国一等奖,为学校赢得声誉。所以,在艺术课程方面,他们有能力自编校本教材。而且,虽然每月只有三四千元,但是很有成就感,看到孩子得奖的奖品不够分,甚至还会自己掏钱补上。

  因此,校长不仅不会剥夺艺术课程的课时——每周音乐课有3节,艺术课也绝不是“辅课”。而家长也相对开明。因为把孩子送入音乐特色小学的家长,本身就对艺术有所重视。不过,这类学校不是普教中的“主流”。这类学校学生的家长,也不是家长里的“主流”。

  像祁连这样上班不过2年、每周上20节课的美术老师,月收入分两部分:工资加上课时费,总共三四千元。所以,哪怕工作量大,也不希望学校再多招一位美术老师。亏得他是上海人,父母已经帮他买好房子,“如果是外地过来的话,日子更苦哇!” 

  没有成就感,工资仅够糊口,精神、物质都没法满足,祁连无奈地发现自己是学校里最边缘的少数,想辞职的念头,不时盘旋在脑海里。

  现状

  与现有格局不匹配

  上戏戏文系副主任彭勇文,也是“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综合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的专家,通过对部分中小学调研后发现,当下中小学使用的《音乐》、《美术》和《艺术》教材,从2002年起试行,2007年起全面推广。但是,时至今日,依然在推行中遇到教材与实际内容对接不上的困局,具体体现在——

  ■ 与教师编制不匹配 教材设立了《艺术》,但是在教师编制队伍中,没有相应的岗位设置。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艺术课程以来,音乐、美术,属于“艺术课程”中的“主课”。然而,《艺术》虽然融入了更多与时俱进的艺术新样式,却没有对应的教师岗位和编制。

  ■ 对“艺术教师”定位不清 一位“艺术教师”应该懂得多少门艺术?目前还没有定论。因为,艺术本身的特性就是五花八门。一本不厚的教材里有文博、建筑、动漫、五线谱、名画等各个门类,让现在岗位上的教师,自愧“不是全才教不来!”上戏从2005年起开设在戏文系下的艺术教育专业毕业生,大概可以应对,但是他们却因为没有对应的教师编制,进不了中小学的教师队列。

  ■ 校方通常不重视 说起来微妙,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通常是由校长决定的。例如,光明中学校长穆晓炯热爱戏曲,还能登台亮嗓。于是,该校学生就经常去看戏。像这样的校长,确实是少数。在升学压力下,大部分学校还是以课业成绩为主,忽略“没用的”艺术课程。因此,初三、高三,当然不会按照国家规定去上艺术课了。如此,艺术课老师自然显得“可有可无”了。

  ■ 艺术课程求教无门 音乐、美术、艺术本身就随着社会发展也高速变化。例如微电影、动画片等等,在学生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反而在课本上无影无踪,自然吸引不了好奇心重、喜欢新鲜的孩子了。

  而且,老师有心求教,却也不知道应该向谁请教。既没有培训艺术教师的老师,也没有教育资源、视听教材——目前还在设计研究中,也就是从去年起市教委推出的“立德树人”5年计划。

  对策

  建艺术素质评价体系

  教育部2014年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的下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初中阶段艺术课程课时不低于教育阶段艺术总课时的20%……”然而,彭勇文在调研中发现,虽然1号文件明确了艺术课应该占据所有课程的百分比,“折合下来相当于每周有2.3节”,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实施。彭勇文建议,中小学应当把艺术课时增至1周2节以上,尤其是戏剧、影视等表演课程,平时一节课40分钟刚刚够“暖场”,足够的课时才能让同学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据悉,教育部1号文件提出,2015年开始将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艺术素质测评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及教育现代化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并将测评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这样,艺术课程,就“有用”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保健
   第B06版:广告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中小学艺术课谁来上?怎么上?
今年着手培训中小学艺术教师
新民晚报焦点A04中小学艺术课谁来上?怎么上? 2014-04-07 2 2014年04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