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闵行区的吴大妈原来就有轻微的湿疹病史。孙子出生后一直都是吴大妈老两口带着,加上操持家务,晚上休息不好,原来的症状渐渐加重,瘙痒程度也越来越重。长期来一直四处寻医问药。激素类的药物换了一种又一种,擦了一盒又一盒,抗过敏的药物也吃了很久。症状却一直在发展,来就诊时已泛发全身、红斑丘疹伴大量抓痕,有的地方抓的血痂累累,痛苦异常。
娄主任分析说,从西医学角度来讲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呈多样性,慢性期有浸润肥厚,而湿疹发病原因很复杂,外因主要有: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外在刺激,如搔抓、日光、寒冷、炎热、多汗、干燥,一些日常用品肥皂等;内因主要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均可产生和加重湿疹病情。传统的治疗方法上主要采取口服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口服止痒,外用激素药膏外擦以缓解皮损,这些方法较为传统,久用之后易产生耐药性。而我们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首先归咎于先天禀赋不足,属于过敏性体质;继而后天失其调养,饮食不节,过食腥发动风、炙(烤肉,这里泛指烧烤煎炸肉类)、厚味、烟酒浓茶、辛辣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脾胃湿困,运化失职,水湿停滞,致使湿热内蕴;更兼腠理(皮肤肌肉之间)不密,淋雨涉水,防护不周,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湿疹。总之,中医认为湿疹与风、湿、热邪相关,风盛则痒,风善行而数变,故急性湿疹剧痒,浸淫泛发;湿热化火则皮损腥红、肿胀、灼热;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湿性粘腻故病情迁延,反复发作;湿热久蕴则耗血伤阴,又导致脾虚血燥,肌肤失养故而肥厚皲裂,缠绵不愈。简言之,即湿疹“本源于湿,再源于热及风,风湿热互结郁于肌肤,或化燥伤阴。”湿乃本病之本。
娄主任解释说,中医中药在这些病的治疗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医学中湿疹可按部位、按发病季节各有所指,如急性湿疹,中医称为“风湿疡”“湿毒”“浸淫疮”;“顽湿”为慢性湿疹;“旋耳疮”为耳周湿疹;“绣球风”“肾囊风”为阴囊湿疹;“瘑疮”为手背湿疹;“血风疮”为丘疹性湿疹。这些部位不同症状不同的各型湿疹各有所指,有特定的症型,如急性湿疹中医分:湿热型、风热型、阴伤型。慢性湿疹分为:血虚风燥型、脾血两虚型,顽湿不化型,这样在中医治疗上可以根据临床表现,分型辨证论证,做到针对性,准确性,急性湿疹中湿热型、风热型、阴伤型可以分别给予清热凉血,除湿解毒,祛风止痒养血滋阴等治法;慢性湿疹中血虚风燥型给予养血祛风润燥之品;脾血两虚型给予健脾、利湿、养血、活血之方,顽湿不化型采用熄风止痒,除湿解毒治法等,结合不同病人的不同症状类型,结合不同的处方药,避免了笼统的千人一方,自然就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总之,西药外用方便,中医能调整机体治后病情稳定,结合治疗效果更好。 张筱琳
蹲点开抢免费专家号
即日起,由本市各医院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为广大就医人群贴心准备“红包”——免费专家号,有需求的读者可拨打新民晚报健康工作室热线021-62476396(周一至周五10:00-17:00)或编辑短信“皮肤+姓名+联系方式”发至15001961787报名。活动时间5月1日-5月7日。
医生简介
副主任医师,临床经验丰富,受邀赴国外工作多年,在国家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从事皮肤科治疗诊断工作3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荨麻疹、牛皮癣、白癜风、鱼鳞病、痤疮、手足癣、脱发等各类皮肤疾病。不断开拓自身医学领域知识,对一些疑难病症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治疗用药上拥有独特的中西医整体观念。
出身于中医世家,三代行医,中医学硕士,从祖父起家中开设中药房。擅长对中医理论治疗各种顽固型皮肤疾病及口腔溃疡、白塞氏病的诊治,尤其擅长治疗湿疹、荨麻疹等会引起皮肤瘙痒情况的疾病,摆脱了传统治疗上的“万人一方”的弊端。再者,擅长将皮肤诊疗领域内的多种皮肤顽疾建议以仪器与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内外并施,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