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活被机器取代
这款机器全身上下都是废铁皮,样子有点怪:四方形的骨架上顶着一个伞形支架,像顶铁帽子。张小弟称其为“斩耕机”。
每年春天,田垄里杂草丛生,土壤疏散。因此新一轮水稻播种前,规整田垄就成了农家一项大工程。“往年清理田垄要请人工,清理一条200元。”张小弟说,对家庭农场主来说,这笔费用不算低。
今年3月,张小弟用斩耕机针对村里部分需要深翻的土地提早进行试验和改良。经历了多次调整,斩耕机终于抢在小麦收割前正式上岗了。消息很快传出,附近不少家庭农场主都赶来借用,依靠斩耕机,他们省去了一大笔开支——挂上斩耕机的拖拉机,只要在田垄上驶过,杂草就会被除得一干二净,而且被“斩”过的田垄瞬间整齐划一。租用这款机器,张小弟只收取每条垄20元的拖拉机租用成本费。
田头发明颇具市场
与斩耕机配对使用的,是张小弟琢磨出来的另一款发明——“筑耕机”。按夏耕操作顺序,田垄修整后,要为农田注水,同时平整土地。土壤经过润泽后,和使用斩耕机相同,挂上筑耕机的拖拉机驶过田垄,之前平整了的田垄就可以被重新垄高。
这两款发明很快引起了松江区、镇领导的重视,有领导打趣地评价:“看上去很土,但很实用。”也有人建议他申请专利,但张小弟对此却并不“感冒”:“让大伙都能省时、省力,目的就达到了,我就很高兴,没去想申请专利的事。”
事实上,张小弟每年在农闲时,都喜欢挖空心思搞些田头小发明。去年,他发明的一款平田机用于平整土地后被证实效果很好,现已联系厂家生产销售,生产数量虽不多,但闻名而来的农场主却接踵而至,一度供不应求。
如今,这斩耕机和筑耕机在松江区农机所的协助下,正在进行外观改进,并进入了生产申报流程,预计明年也将投入生产,让更多家庭农场主受益。 通讯员 贾佳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