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儿子,一个生性好动而不愿意学习,另一个在学习读写方面有严重的困难,在一位母亲的调教下,奇迹发生了。两个儿子一路快乐成长,最终,双双考取了美国常春藤名校。美国耶鲁大学女教授维吉尼亚·希勒依据自己育儿经历写成的著作《奖励才能出好孩子》风靡网络,中国读者们了解到美式家庭教育成功模式的同时,也在反思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日前,希勒女士来到复旦大学校园,与记者面对面探讨什么才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奖励”帮他养成好习惯
“我知道,很多中国的家长都很关心,该用什么绝招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突飞猛进,最后考取最好的大学。我的绝招只有一个,奖励我的孩子。”希勒说,自己的书里充满了实用的建议,甚至还有小窍门,告诉父母们该怎样更多地去奖励和激励孩子,注重他们的心理需求。
“我的儿子在学龄前的时候,不愿意睡觉前刷牙。该怎么办呢?我设计了一张‘欢迎来到动物园’图,贴在孩子的床头,作为‘优惠券’。孩子只要睡觉前刷了牙,我就在动物园里增加一种动物作为奖励,久而久之,孩子终于开始配合刷牙了”。希勒讲述着自己的奖励故事,“这张图变成了墙上一个非常棒的装饰品,它伴随着我们的日子,也成为孩子童年最值得珍藏在心底的回忆。”
孩子用餐时不肯好好使用餐具,该如何矫正?希勒想出了一招:她制作了一张图表,列出日期,只要孩子能正确使用餐具,便在日期后打一道钩。每周满5个勾了,便答应周末领着孩子外出晚餐,如果一周打满7个勾,便给予孩子更多的奖励。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使用餐具的好习惯。
“我不跟你玩儿了!”——和他人的相处之道。“你可以快一点吗?”,“我睡不着!”——解决睡眠问题。“是他先打我的!”——和兄弟姐妹相处。“我一会儿再做!”——做家务。“我没什么作业!”——改善做作业。以上都是许多中国家长遇到的常见问题,希勒都有一个个破解之道。在她看来,从小用“奖励”能够培养孩子正确的习惯,在父母“奖励式”教育下,孩子并不会变得对每个成就都期待奖励,也不会缺乏接受批评的勇气。
让孩子自尊自信地成长
希勒说:“我用支持、赞美,以及正面奖励的方式,来帮助儿子们在学校里的学习。我也用同样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控制行为,养成好习惯。”希勒的丈夫去年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这位希勒先生对孩子们的学业没有怎么关注。希勒介绍说,“他更倾向于花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讲天文、科学、历史故事,还有与孩子们的学习不相关的话题。”
希勒与最近出名的《虎妈》作者蔡美儿同时生活在美国东岸著名的大学城纽黑文,希勒坦言,“虎妈的做法并不适合我的孩子。”这位儿童心理学家认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父母决定一切。然而,现代社会越来越认识到帮助孩子有自尊、自信地成长,以及避免过度自责的重要性。希勒说,“我看到有一些儿童、青少年,以及成人遭遇焦虑、抑郁、饮食失调,以及其他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有时和太严格的教育以及父母过多的批评有关。有一些人即使在这种严厉的教育下,也能获得高度的成功,但是往往要在情感上付出代价;另外一些孩子则会因为父母的苛刻而变得叛逆。”
家庭教育不应追求功利
网上一则书评指出:原来奖励是可以预先计划和预谋的。奖励的得当,往往会有奇效,可以改善孩子的行为。好的奖励可以打破家长与孩子常常出现的对立和僵局。奖励只是手段,其真正目的是“行为塑造”。小孩子普遍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尤其3-12岁的孩子是行为塑造的最佳时期。可惜,现在家长往往在物质条件上尽可能满足孩子,吃好的用好的,选最好的学校等等,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真正的起跑线是尽早进行行为塑造,孩子在未来才不会输。
结束采访时,记者与希勒开玩笑:“如果你的奖励法能确保孩子个个上名牌大学,中国的家长必定效仿。”希勒认真地说:“在实施奖励法则的时候,我和孩子们都没想过要因为这个去上名校,无意间,我的两个孩子一个去了普林斯顿,一个去了沃顿商学院,家庭教育不应该是功利的。”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