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人人都会,但你是否想过,怎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甚至有可能为人类打开一扇从未开启的窗?
200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科学院联合在全球发起了分子领域提问比赛(Molecular Frontiers Inquiry Prize),每年向全球18岁以下学生征集具有创新性的科学问题,并由包括14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科学家团队评选出10个最佳问题。
今年的参赛者中将首度出现中国学生的身影。日前,格致中学在高一学生中征集了40个各类问题,并进行了“终极PK”,获胜者将和全球学生一起参加角逐。
好问题“没有答案”
经过PK,最终6个问题入选“格致好问题”。女生严杰从古诗词中读出疑问,“‘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古代就可以看出天气对古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影响……那么天气为什么能影响人的心情呢?”男生薄加仑搜集了世界各地科学家关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后仍有疑问,“大脑能力源自先天禀赋还是后天练成?”入围的问题还包括“一个人内心承受能力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人总会感觉遇到曾经梦到的场景?” “为什么人们总是在犯错的时候更容易原谅自己而非他人?”等。
“既然一切生物都是由单细胞构成的,那么第一个单细胞是如何形成的?”高一(5)班男生邵嘉楠平时最爱和同桌琢磨万物起源,他的提问得到了特意前来观战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曙光的赞赏,在他眼中,“没有答案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记者留意到,“分子领域提问比赛”在其官网(www.moleclues.org)特别强调,这项大赛旨在鼓励学生提出“有洞察力”的问题,并能对今后的科学研究有所启迪。官网上特设一个栏目,介绍科学家围绕孩子们的问题展开的持续研究和解读。
从“0”到“1”更重要
“回答问题凭借的是记忆力,而提出问题需要的是创造力。”张曙光说,科学家之所以可以获得成功,正是在于其始终保持了一颗孩子般的好奇心。据悉,大赛举办至今,最小的提问者为一名来自美国的8岁男孩。作为全球唯一一个不求结果、仅比问题的大赛,“提问比赛”旨在鼓励年轻人仔细观察,大胆质疑,踏出“0”到“1”的关键一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在“1”后面添上一个个“0”。
张曙光介绍,入围决赛的选手将要接受评委的电话面试,这么做,一是考量学生是否对所提问题有了自己较为深入的思索,二是防止提问过程由成人代劳,评委希望听到来自学生的声音。麻省理工学院将“Curiosity(好奇心)、Creativity(创造性)、Honesty(诚实)、Knowledge(知识)”作为科学素养的四大因素,并将此刻在了大赛奖牌上。
问题也有“性别差”
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介绍,由于第一次参与提问比赛,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参赛,学校并没有限定学生仅能围绕科学提问。看了全部60个问题,张志敏认为,问题意识恰恰是目前中国学生最欠缺的,很多创新活动中,学生可以想出很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提出课题这一步则往往由老师代劳了。
张志敏发现,学生们的大多数问题仍集中在“为什么要月考”“食堂常常很挤”这样的身边琐事上,有些同学虽然关注了环境保护、全球变暖或者南海争端这样的新闻热点话题,但是,在对问题的解读中,却显得泛泛而谈、大而化之。“可见同学们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注还是比较少。”张志敏说。
有意思的是,每年的10大问题分为“男孩问题”和“女孩问题”各5个。张曙光解释,这是因为男生和女生关注点天生有所差异,应该给予他们同等的机会参与角逐。格致中学学生们对征集的40个问题进行统计后也发现了同样的结论——男生偏爱科技和环境话题,而女生则通常对生活、社会、心理层面关注度更高。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