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恩格勒在华东师范大学做演讲。他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就要耐得住寂寞。“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总认为,自己研究的成果最好能立即转化成现实的经济效益,包括提出了‘基础科学要服务于应用科学’的口号,我的观点却有点相反。”恩格勒说,应用科学固然重要,但世界还需要科学家们去探究一些今天看来似乎是“无关紧要”的东西,比如,宇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暗物质究竟是什么?这样的研究可以看出一个科学家的心智,看出他们的心无旁骛和内心的坚强定力,而这样的基础性研究同样是极具创造力的,也会对人类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距离上一次访华已20年了,中国的迅猛发展让恩格勒赞叹不已。不过,他也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在应用技术领域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基础科学领域还存在一定的“短板”,这或许也是中国科学家长期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原因之一。
对此,恩格勒以自己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的“由悲转喜”现身说法。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就提出了“上帝粒子”的假设,但一直没有被学界认可,长期遭遇冷落,直到2012年欧洲原子能中心通过强粒子对撞机探测到这一粒子后,其理论才得以验证,从而迎来了科学界的最高殊荣。因此,现在常常有人问他,诺奖是否来得太迟,对此,他总是幽默地回答说:“没关系,我还活着。” 本报记者 王蔚
人物档案
姓名:弗朗索瓦·恩格勒
出生:1932年11月6日
国籍:比利时
家庭状况:已婚,育有5个子女
教育背景:1959年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物理学博士毕业
职业:1964年起任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全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