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吉姆·亨森怪物商店”,一个专门打造各种古灵精怪、栩栩如生的玩偶和“怪物”的工作室。荧幕上,那些会“卖萌”“耍帅”“搞笑”或“吓人”的“非人”角色之所以如此精彩生动,背后是一个工作团队的非凡想象、创新设计和精密制作。
木偶电影引起轰动
1979年,玩偶大师吉姆·亨森在伦敦一家邮局仓库里新建一个工作室,取名“吉姆·亨森怪物商店”。在那里,吉姆的工作重心不再是表情夸张、可爱搞笑的玩偶,而是形态各异、造型精致的奇怪生物。
他和工匠、技师们潜心研究和试验,开发制作木偶的新材料和操控系统。1982年,他与人共同执导的奇幻题材木偶电影《夜魔水晶》上映,引起轰动。片中演员全是由吉姆工作室打造的大型木偶,主角和主要配角的操控均由吉姆和另一名导演亲自完成。
随后,吉姆陆续推出多部木偶影片,如《魔王迷宫》《说书人》等,两次获得艾美奖。
子承父业打造怪物
1990年,54岁的吉姆因病逝世,名下公司和工作室由儿子布赖恩接管。如今,亨森怪物商店的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好莱坞,在洛杉矶、纽约也设有工作室。
美国知名科技博客网站Gizmodo记者布伦特·罗斯在参观位于加州的工作室后感叹:“进入这里,仿佛揭开童年梦想的幕布。建筑师们正忙碌工作,拉线、布景、制作那些经历数十年依然令你印象深刻的角色。”
怪物如何诞生?首先,任何怪物都始于设计者头脑中的想法,它或许来源于漫画书里的角色,或是凭空想象出的某种形象。这些想法以铅笔画的方式呈现在纸上。设计者需要继续想象和绘制这一新“物种”的“表现能力”:它可能做出什么面部表情?会哪些动作?这对怪物的最终成形至关重要。
然后是制造怪物模型。工作人员用粘土制造出怪物头或身体的模具,然后加入橡胶或泡沫胶乳充当肌肉。有时为追求逼真视觉效果,工作人员会用不反光的硅代替泡沫胶乳。
怪物的骨架通常用轻巧的铝制成。筋腱、韧带等看不见的部位则由机械臂、传动装置和线缆等代替。
接下来,是让怪物动起来。制动引擎通常安置在其体内。在遥控器指挥下,引擎带动机械臂和线缆,使怪物做出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如动作表情过关,工作人员会给它添上皮肤、毛发、皱纹等等,然后进入最后一步:排演。
工作人员必须花大量时间操控怪物,让它根据剧情和角色设定操练不同动作和表情。其间,设计者会不断调整和修改细节,最终实现“完美演出”。
制作技术不断创新
多年来,对怪物制作的专注和精益求精,使得亨森怪物商店在业界一直享有盛名,它出产的怪物们也在各种舞台上大放异彩:参演《小猪宝贝》《宿醉》等电影,是大量电视剧、商业广告的主角,还曾跟随歌星“嘎嘎小姐”的演唱会全球巡演。
谈及怪物商店的成功秘诀,公司董事长布赖恩强调两点,一是逼真,即把怪物形象做到极致,最好到仿佛“你割它一刀,它会流血”的程度;二是“自发性”,即怪物的动作和表情要自然、不生硬,能配合协调。
布赖恩说,过去,操作一个木偶或布偶需要好几个人配合。亨森怪物商店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发了一套“表演控制系统”,让一个人能同时操控木偶所有的面部器官,还能兼顾配音。这个系统包括一个操纵柄和一副手套,输入32套表情模式程序。操纵者只需戴上手套、用操纵柄比画一个动作,就能让木偶做出一套“综合表情”,例如头向后仰起,眉头同时皱起。
这套系统在当时属于史无前例的创新,被用于电影《忍者神龟》《小猪宝贝》和电视剧《恐龙》的拍摄,效果生动自然。亨森怪物商店公司参与制作的影片获得了1992年和1995年的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
如今,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亨森怪物商店开发出一套新的表演控制系统软件,将实体怪物的表演与电脑动画技术结合。
在布赖恩看来,从父亲当初让木偶青蛙骑自行车开始,用最前沿、创新的技术操控“怪物”表演,是亨森怪物商店多年来在业界保持优势的法宝。“如果你玩不转它,就没有乐趣可言。这就是吉姆·亨森(怪物商店)的疯狂之处。” 张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