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1955年5月,为应对美国空军新型战略轰炸机对首都莫斯科的核威胁,前苏联组建了莫斯科防空区,由56个防空导弹团和空情雷达网组成S-25防空体系。上世纪70年代后,为了应对美国战略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威胁,苏军进一步强化莫斯科防空体系,逐渐为防空导弹团换装S-300防空导弹。1994年,由大约30个S-300防空导弹团组成的S-50防空体系正式装备莫斯科防空区,据称,S-50防空体系以莫斯科市中心为核心构建了多层环形对空防御圈,并与首都战略反导体系相互协同,可一次拦截900个空中目标,针对低空巡航导弹的拦截成功率为96%~98%。
苏联解体后,莫斯科防空区的导弹团和雷达网遭到大幅裁撤,作战能力急剧下降。2002年9月,莫斯科防空区易名为莫斯科特种指挥部。2008年10月,俄国防部颁布军事转型规划。次年6月初,莫斯科特种指挥部正式改组为莫斯科空天防御战役战略司令部,在作战指挥体制和编成上,初步完成由防空反导向空天防御的战略转型。
目前,莫斯科空天防御战役战略司令部下辖第4、5、6空天防御旅,每个旅编有4500人,由若干防空导弹团、雷达团和电子对抗营组成,其中防空导弹团装备S-300、S-400和“铠甲-S1”等防空系统;雷达团装备P-10、P-12、P-18、P-37、“天空-U”、“对手-GE”,“伽马-S1E”等多型雷达;电子对抗营装备AKUP-1地面干扰系统和SPN-2地面高功率干扰系统等电子对抗设备。此外,空天防御战役战略司令部还下辖第6963航空兵基地和第6968航空兵基地,分别装备“米格-29”、“苏-27”、“米格-31”等战机。
在首都防空系统建设经验和空天作战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俄军总参谋部组织军事科学院和科研所等出版了《组建俄联邦国家空天防御体系构想》的一系列法规性文件,其中第一阶段就是“对首都防空反导系统的整合”。2006年5月,俄总统普京签发了该文件。2010年11月,俄总统梅德维杰夫签署了“关于加快组建俄联邦国家空天防御体系”的命令,把战略战役空天防御司令部与航天兵合并为空天防御兵。
建设特点
1.新作战理论指导部队转型
自上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后,俄军在认真研究和借鉴历次局部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强了空天防御作战理论的研究,已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空天防御作战理论体系。俄国防部认为,国家空天防御体系应该纳入军事斗争的总体框架,将各军兵种空天防御作战力量纳入集中统一指挥,以便按照统一的作战意图和作战计划,保卫俄罗斯和盟国的空天安全。鉴于莫斯科防空反导部队是俄军空天防御作战的骨干力量,该部队积极参加了组建国家空天防御体系的大量论证工作。
2.一体化指挥和一体化作战
俄国防部计划建设的国家空天防御体系是一种“一体化空天防御体系”,由战略战役战术侦察预警系统、战略战役战术摧毁压制系统、战略战役战术指挥保障系统组成,可以指挥各军种和各兵种空天防御作战力量,对来袭的飞行器(有人驾驶或无人驾驶)、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实施拦截和打击。俄军认为,目前面临的首要威胁是来自他国的先发制人式空天袭击,其中战役战术导弹是最致命的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对战役战术导弹的防范。
3.提升反应速度和随时备战
鉴于战略性空天进攻作战能以较小的代价摧毁敌方军事和经济实力,瓦解民心士气,从而达到“一次性决胜”的目的,因此战略性空天进攻已被视为战争初期惯用的作战样式。为此,莫斯卡防空反导部队已成为“常备部队”,他们的应急作战准备时间大幅缩短,由原先的数昼夜减少到数小时,作战部队和分队的展开时间5-10分钟,随时准备实施“战略性空天防御作战”。
4.部署新武器和多层次作战
根据俄国防部武器装备研制规划,俄军将在2015年前研发和装备新型的S-500超远程防空导弹系统。据称,S-500防空系统的对空预警雷达可探测600千米外的目标,其配套新型防空导弹的最远射程可达400千米,最大射高约200千米,可以拦截飞行速度为20倍音速的战略弹道导弹。俄军还计划于2020年前装备“勇士”和“摩尔甫斯”等新型中程防空导弹系统和近程防空导弹系统。此外,俄国防部还重启了地基和空基激光武器的研制计划。
根据构想,2020年前,莫斯科将构建成由S-500超远程防空系统、S-400远程防空系统、“勇士”中程防空系统、“摩尔甫斯”和“铠甲-1S”近程防空系统组成的多层次防空反导一体化防御集群。 刘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