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7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图解甲午战争
文字撰写/ 姜 燕 设计制图/ 董春洁
  甲午战争之时,国情中劣日优,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的了解程度上。军力和国情因素,导致日胜中败。

  开战之前国际局势

  朝鲜 中国的藩属国,国内政局飘摇。

  日本 明治维新后,国力日渐强盛,急于扩展市场和资源地,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形成。

  中国 清朝晚期,吏制腐败,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洋务运动虽一度达致“同治中兴”,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只是假象。

  西方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战争背后的关键人物

  陆奥宗光

  日本明治时代的政治家和外交官。任外交大臣期间,施展“狡狯”外交手段,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伊藤博文

  日本近代政治家、明治维新元老,日本第一个内阁首相,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李鸿章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集军事外交重任于一身,他是主和派的代表,认为中国其时不应打一场没有把握的仗。

  爱新觉罗·奕譞

  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光绪皇帝的生父,入主海军后,给海军带来了过多政治影响。

  山县有朋

  日本军事家,政治家,日本陆军之父。

  伊东祐亨

  日本海军大将、元帅。曾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参与甲午战争。

  袁世凯

  时任清朝“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甲午战争之前曾请求中国政府借兵朝鲜镇压内乱。

  翁同龢

  户部尚书,主战派,但被认为因与李鸿章的私人恩怨,虽主战却不资军,拖延购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2014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2014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2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3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4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5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18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19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20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23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24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综合新闻/长三角
   第B03版:新民资讯
   第B04版:专版
   第B05版:专版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阅读/连载
图解甲午战争
新民晚报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A20图解甲午战争 2014-07-14 2 2014年07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