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2014年07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炮轰校长要讲究资格吗?
何小手
  何小手

  因批评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享受就餐特权,该校会计系副教授谢灵一炮走红。双方经过多番隔空对话,至今尚未分出胜负。一开始谢灵占据道德高地,她的那些批评,比如校长特权、高校行政化等,都呼应了过去网民对教育界一贯的不满,她因此被网民视为一个敢言的知识分子。而朱崇实作为被批评者,只能单方面证伪,其回应的说服力显得有限。

  朱崇实的困境很普遍,人们的批评偏好会影响舆论对双方的评价,尤其是在事实纠缠不清、双方社会地位悬殊的情况下,相对弱势的一方一旦化身批评者,往往容易获得支持。这种惯性显然有失偏颇,理性的人会提醒就事论事,而不是简单凭借感性认知去下判断。不过这种声音很微弱,要促使人们改变“成见”,往往必须通过其他方式。

  这其中,指出批评者自身的缺陷,分析其批评动机,往往会获得很好的效果。其逻辑是,批评者必须有着完美的形象,尤其不能犯他的批评对象同样的错误,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只有在你清白的情况下,才有资格“指手画脚”。朱崇实在回应谢灵的炮轰时表示,其行为“完全反射出一个非常阴暗的心理,对社会、学校无比仇视,完全不顾事实,是非颠倒”。校长下这样的判断,从身份角度看可能不合适,但效果却显而易见。当人们深入看待事件的来龙去脉,发现谢灵多年不遗余力地纠缠那些细枝末节,难免会怀疑,她的一举一动是否因为自己的偏执?

  朱崇实的上述回击仅仅是个人判断,它会提醒人们换位思考,客观地说,它不足以推动舆论反转。直到方舟子出场,指出谢灵的论文涉嫌抄袭,事件自此变得异常复杂。尽管谢灵回应说,方的指控涉及的是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问题,并不意味着抄袭结论成立。但此时,谢灵已遭遇此前朱崇实类似的困境,她的自我辩护是无力的,恐怕一时难以获得舆论的支持。

  舆论焦点从朱崇实转移到谢灵身上,方舟子的出场意味着设置了新的舆论议题。围观者即便还会对此前谢灵对朱崇实的炮轰念念不忘,也会在心中打一个问号:他们曾经支持的高校“良心”,是否如自己想象的那么纯洁高尚?

  作为批评者的谢灵是不幸的,按理对他人的批评主要应依据事实,即便她的论文存在问题,也丝毫不会影响她对校长的炮轰。这是两个不同的事件,应分开来讨论。如今校长特权问题尚无结论,朱崇实俨然已经脱身,有人开始依据方舟子的质疑来批评谢灵,这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活跃着一种“资格论”,即认为批评者必须是高尚甚至无瑕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对他人的批评才能成立。其实,自身屁股不干净的人,凭什么就不能批评他人屁股不干净?“资格论”大概是继“素质论”之后的又一种诡辩逻辑,贻害可谓不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2014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2014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2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3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4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5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18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19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20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23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24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综合新闻/长三角
   第B03版:新民资讯
   第B04版:专版
   第B05版:专版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阅读/连载
从“家臣”说到“教父”
全球化的足球与经济
好的政治生态靠什么涵养
不做摆设
“放生”?
炮轰校长要讲究资格吗?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炮轰校长要讲究资格吗? 2014-07-14 2 2014年07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