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平(本刊特约评论员)
● 编者按
2011年,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展出了7.9米高的玛丽莲·梦露巨型雕像引起轰动之后,去年广西的“山寨版”巨型梦露雕像又一次引发轰动。而在“山寨”梦露仅矗立6个月就被弃垃圾站后,网友却连呼“不要走”,难道山寨也能称大王了?
“山寨”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实在太熟悉,几乎在你能想到的任何领域都能看到“山寨版”的身影。在舆论大方向反对“山寨”的同时,老百姓却似乎对其相当买账,在某些“山寨版”建筑被拆除的时候大感惋惜,难道说“山寨”已成为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相当可怕。
是否山寨
要从文化接受度说起
玛丽莲·梦露是何许人也,相信不管是老外还是国人都耳熟能详,即便说不出她出演的作品,至少也很熟悉这位代表着性感的国际影星在其主演的电影《七年之痒》中,裙子被风吹起瞬间的经典画面。2011年7月,艺术家苏厄德·约翰逊(Seward Johnson)创作的高7.9米的巨型雕像“永远的玛丽莲”正是将这一形象放大,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展出时,引得一众游客纷纷与之合照留念,仿佛穿越了时空和这位巨星来了次亲密接触。之后,它被挪到了棕榈泉市中心,成为了该地区的新地标,一到下雨天,梦露的巨大裙摆就成了路人的最佳避雨所,成为了一个具有“功能性”的公共雕塑。
这样一位代表了欧美电影文化里程碑式的人物,却以同样的姿势来到了中国广西的贵港,据悉,这座雕像不仅和美国的“梦露”动作相同,甚至比原版还要高大。这是贵港“唐人街”商业项目于2013年年底开业时推出的,号称中国最高玛丽莲·梦露大型逼真雕塑,高8.18米,商家表示该作品旨在凸显其国际级经营理念以及打造当地地标性建筑的雄心。这个雕塑承认其参考了电影《七年之痒》和“永恒的玛丽莲”雕塑,可是这个说法显然掩饰不了其“山寨”本质,原封不动的拷贝,纯老美的风格,放在中国的商业圈除了让人猎奇,实在显得格格不入。归根到底,梦露再美,也不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又怎能融入中国大街上而毫无违和感?
网友“惋惜”
显示已习惯仿制
不过仅仅6个月过去,这位“梦露”就惨遭厄运,被弃置在一处垃圾站中,无比苍凉。当很多人觉得“山寨”的短命是理所当然时,另一种声音的出现着实让人有些意外。在“山寨”梦露被撤走前,当地市民居然竖起横幅,上书标语“梦露,请不要走!”;网友评论中时不时会见到诸如“扔掉多可惜啊,为什么不能继续留着呢?”、“侵犯了肖像权?不解。”,甚至还有“旁边基础设施很差啊,还有红砖房(与雕像不配),可惜了。”……尽管大部分网民都很理解“山寨”在版权问题上的缺失,但这些“惋惜”实在令人有些汗颜,版权意识的薄弱恐怕正是国内“山寨”横行的根本,无论是创造者,还是支持者,显然已经习惯了对国外出色建筑、雕塑等项目的仿制。
尽管在描述上进行了粉饰,明眼人一看便知道这是“山寨”。无独有偶,最近河北石家庄的山寨版埃及狮身人面像不仅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更是被埃及文物部门直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了投诉。作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对版权的重视,埃及的这个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在为这桩糗事感到羞耻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思我们对于本土文化是否重视?显然,照搬别国的文化标志又是“拿来主义”在作祟,与其如此,为何不在设计本土文化特色上多做努力?做好了自己的品牌,老百姓自然也不会对别人的名人名作如此舍不得。
想不受质疑
先从支持原创做起
被冠上“山寨”二字,无疑就是被贴上了抄袭、仿制的标志,轻则被网友吐槽,重则会被原作者以法律形式诉讼纠纷,于是不禁要问一句:有必要这样吗?其实,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我们都不缺资源和题材,但“山寨”在国内各大城市依旧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关键还是整个社会都缺少了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对历史与现实文化的苍白感,让一些保守的、胆小者转投向国外成功案例的怀抱,一次两次三次……越来越多人这么做了,我们便迷失了自己的特色,找不到正确的方向了。
学习别人的先进之处并没错,但是如何把握好自我至关重要。想想看,时尚性感的梦露配上红砖房,美在何处?埃及狮身人面像离开沙漠,反被青山包围,又算怎么回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首先离不开原创的支持,照搬只会做出“四不像”。归根到底,这些“山寨”背后的决策者很多根本不懂艺术,甚至懒得考虑到艺术性,只是简单粗暴地拿来就用,只要够大气、噱头够足就满足了,却没考虑过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印象,更没考虑过对老百姓审美的尊重及版权意识的培养。拿出点原创,打造专属地方的文化艺术,才能将“山寨”挤出我们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