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清
随着对“山寨”的骂声渐响,“山寨”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值得注意社会现象,有人就调侃过,我们已经不需要出国旅行了,埃菲尔铁塔、狮身人面像、伦敦塔桥、奥地利小镇……我们只要环游各省,就能享受到“国际”景点,似乎“山寨”俨然成了我们一道跨不过的坎了。
尽管地标建筑的山寨版层出不穷,赚足噱头,但却没法打动人心。为什么?因为它们再美也始终不是我们的,要知道,世界上知名的地标性建筑,其标志性背后都有着当地独一无二的历史背景撑腰,离开了那个环境和文化,它所展现的精神和气场就不见了,这也正是为何“山寨”建筑都空具其形,而不具其韵了。就像美国的“永远的玛丽莲”巨型雕像,辗转在美国街头展示都有其象征性,而其山寨版在中国就显得不伦不类,尽管其年仅6个月就“夭折”的事实更多源于版权问题争论,但其满满的违和感相信也不会让它更长寿。
其实,“山寨”问题我国并非首例,印度、韩国等许多国家都有仿欧建筑,这其中有抄袭,也有借鉴,加以正确的区分和选择,还需我们在跨过“山寨”这道坎的摸索过程中慢慢来。不是说东西方文化就不能融合,比如说很多西方建筑大师都很偏爱中国建筑元素,哥本哈根大学宿舍楼的设计灵感,就是来自中国的福建土楼,但建筑表现出的艺术性和设计感绝不会让人觉得“山寨”,反而青出于蓝胜于蓝,原因是设计师借创意将土楼建筑特色与当地环境进行了融合。
在如今这个什么都要有创意的时代,“山寨”走不了多远,要想提升城市品味,还是要靠创意说话。随着老百姓对“山寨”坚决说不的态度日益坚定,相信设计与创意还是会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