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可凡
卢金德今年六十多岁了,好多国画老前辈讲,画中国画积累的过程长,在这方面他比较勤学。我去美术馆看画展时,常见他在看画,油画、水彩、粉画都看,对那些有创新的画作和画风看得更仔细,遇上有同行在探讨时,他就在一旁倾听。因为现在绘画的面貌发展快,兢兢业业画画是一种学习的态度,但在观念上还是要多方面吸收。听他讲,他创作山水,参照了好些古代传统的程式,他认为这是古人对国画研究的结晶,向传统学习,会使画中国画有笔墨和章法可循。他作画也借鉴了西画色彩,因为西画色彩也是可以借中国的毛笔出势生趣的,前人就创造了叫“没骨”的画法。因为参照了西画的色彩,他作画趋于瑰丽,色彩上比较丰富,在色调对比中使画面亮丽起来,用北方人的话讲,洋气。
卢金德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的副刊上写美术赏析的文章了。那是一些作家出的好点子,卢金德能写文章,也懂画,把两者结合起来,他按照这条路做到现在。那时写的对象大多是画现实主义题材和文人画的前辈。这几年上海画油画的人也多了,外国的油画不出门也可看到原作,他常去看各种油画展,渐渐使自己在创作中如何出新面貌找到了感觉。
他认识到当代画家作画不要简单地画一种画类,他也是集中一段时间画山水,待稍稍有了一点创作感受时,又集中一段时间画花鸟,闲暇时看一些书法的帖。这样他在创作山水时有一种落英缤纷的感觉,画花鸟时又延绵山水的气势,书法用笔用上去笔姿也比较灵活。所以他认为画画要像读书一样下功夫,要多看,借鉴别人,你借鉴得法,绘画就会进步快。卢金德供职的单位多艺术专家,他时常向他们讨教。现在他退休了,有大块时间了,音乐、戏剧、文学、古书、现代书都要看上几回,进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