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十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刘京海始终坚持“三不抢”原则——不抢生源、不抢师资、不抢学生的课余时间。学校名气再大、自己的荣誉再多,闸北八中始终面向周边最普通的居民招生,入学时成绩处于全区中下游水平的孩子,升学时成绩跃升至中上,今年高考本科率达到95%。
刘京海将这份坚持,归功于当年老师对自己的那份苦心。他笃信,教师的眼里应该没有“差生”,教师的职责,就是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让每个孩子体会成功的快乐。
让学生发现自己
当电台主播,去电视台实习,这个暑假,华师大传播学院大二女生张弛朝着主持人的梦想又近了一步。五年前,刚考入闸北八中的张弛很快凭借自己的朗诵特长在校园舞台崭露头角,但是,糟糕的数学成绩却始终让她没有自信。
张弛记得高二时刘校长对她说的一番话,“你不要怕数学,不要啃难题,抓住基础”。事后,张弛才知道,刘校长已经多次和班主任聊起有关她的培养问题。刘校长建议她扬长避短,朝文艺特长方向发展,并亲自打电话了解各个学校的招生标准。张弛坦言,如果没有校长的一次次点拨,她可能就只把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作为最终的目标,至于将来做什么,还是一片茫然。
在闸北八中,学校组织老师对一些学有特长的孩子进行“专业认定”,只要达到一定标准,就允许他们在学科成绩上“打折”。一批个性达人,在理解的目光中自信成长——女生小黄不再被认为“浪费时间写小说”,带着高中期间出版3本小说的记录进入大学后,并在大学期间一边学习动漫专业,一边完成12本小说创作;男生小林曾因成绩不佳休学,一年后,闸北八中向他张开双臂,最终小林凭借美术特长圆了大学梦。
刘京海说,每年毕业季,他一定会召集那些没有拿到本科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座谈。他告诉孩子们,“真正有能力的人都是从基层做起的,你们只要不放弃自己的目标,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助学生“长出”特长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某一方面的天赋,更多的孩子天资平平。“刘校长就是那种你觉得自己不行,他也要帮助你长出特长,帮助你成功的人。”八中学子说。
2011年,闸北八中在高一年级成立了“文科特需班”,为一些在理科学习上感到吃力的学生订制学习内容,在人文领域加餐,调整理科教学方式,“因类施教”。他又在暑假为“准高三”学生开出美术集训班,为一部分孩子创造朝另一条路闯荡的可能。这一届高三则新增了“编导班”,请来高校专业老师进行辅导。结果,18名学生全部通过编导专业考试,其中一人摘得全上海第一名的佳绩。有意思的是,很多孩子在通过专业考试后,学业成绩也突飞猛进。
成绩背后,刘京海却很清醒。特长固然重要,但基础更不可少。在闸北八中,每天下午有一段15分钟的阅读时间。每学期,每个班级都1000元购书基金,学生开出书目,由老师审核后统一购买。与阅读行动相配套,微型调查、校友采访、班级博客、演讲交流等活动,为每个学生打下扎实的阅读和表达基础,培养终身受用的好习惯。
刘京海说,面对最普通的生源,一味拔高难度,学生吃不消。抓牢基础,把时间还给学生,才能让他们获得成长的更多可能。
“神奇”可以复制
1997年,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成立,由刘京海任所长,迄今前后共托管了全市16所学校,奇迹也在一个个校园发生。汇贤中学是奉贤区新建的一所公建配套初中,由闸北八中派出团队进行委托管理。今年,第一届毕业生中考平均分在奉贤名列前茅。
一个学校的经验如何被快速复制,并屡获成功?刘京海自有妙招。他首创“教与学电子平台”,分享优秀教师经验,帮助年轻教师迅速起步。虽然年逾花甲,刘京海仍风风火火投入到他新的一轮教学实验中。他将预备年级称为“闸北八中的教改自贸区”。英语单词默写系统,语文作文互评系统、数学基础知识复习“矫正视频”……刘京海组织教师一个章节、一节节课研磨教学内容,制作适用于平板电脑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在他看来,教改不在形式,把事情做踏实了,才能做好。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