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宪权在学术领域引领上海乃至全国有关经济犯罪的研究,他曾获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教育功臣、国家级教学名师、上海市十大劳模年度人物等荣誉,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如今他入选201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30年如一日,刘宪权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因为他坚信,在本科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时,大学本科课程不应下降质量,同时要通过增加精英教育的意识和内涵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最后一课”的考试 用几十年慢慢完成
今年毕业季,华政青年微博微信平台发起“老师我想让您上我的毕业季”活动,让学生们投票从全体教师中选出“最最喜爱”的一位,邀请他在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不出意外,刘宪权再次高票当选。毕业典礼上,刘宪权给同学们上了“最后一课”。
“如果今天的发言也算讲课,它将是同学们在大学中的最后一课。唯一的区别是,这堂课的考试可能不在学校的教室里进行,而是需要同学们在社会上,用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去慢慢完成答卷。”在这“最后一课”上,“宪哥”送给毕业生们几条“备考宝典”,为大家进行“考前辅导”,“做事先做人,做人要有充满激情的朝气、不屈不挠的勇气、厚积薄发的底气和厚德载物的大气。”最后,他用刑法“行话”来作为讲课的结束语,“如果说大学本科毕业是一种‘准备’,在‘着手’以后,不要‘中止’,更不要‘未遂’,永不停顿,直达‘既遂’。期盼大家在新的征途上,恋爱结婚有期,幸福快乐无期,苦恼忧愁死刑,剥夺单身权利终身!”
重视课堂锤炼学问 师生之间思辨热烈
老师讲得好,还愁学生不爱听课?在大学课堂上“没有上不好的课,只有上不好课的老师。”这是刘宪权的一条名言。一直以来他坚信课堂,尤其是本科生的课堂是锤炼教师的平台,而这一锤炼对他来说从来都是一种享受。宪哥的课堂充满观念的碰撞,他总是准备好一堆和近期热点事件有关的问题来追问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思辨互动“你追我赶”,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高。
老师专心、专业,学生认真、投入,刘宪权的课在华政每学期的教学质量评估排名中一直遥遥领先。敢于直面学生并让学生不断打分评价,这对于一个享有盛誉的国家级教学名师而言,实属难能可贵。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刘宪权精心打磨出来的,30多年来,随着社会、专业、学生的巨大变化,他不断追问自己“我的课会不会有问题?”,他总是在课后反思总结,不断完善更新教案,生怕有没讲到的地方。为了帮助青年教师上好课,刘宪权经常去听课,还亲身示范,他和老师们分享“课堂上有些内容看上去是随机的,其实都是事先准备好的”。
服务社会担当责任 培养学生遍布全国
刘宪权领衔的刑法学科在经济刑法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他领头的劳模工作室发挥法律专长服务大众百姓,享有极高的社会声誉。刘宪权常说,法律工作者必须服务社会,他也用行动践行着——电视台法律栏目的常年嘉宾、报刊“法眼看社会”的专栏作者、上海“东方讲坛”讲师团成员,参与法制宣讲300余次、实务讲座400多场,他同时是全国30余家司法机关特聘咨询专家和业务顾问。
在法学教育的过程中,他坚持与社会“与时俱进”,不仅不断革新刑法教学,在时下大学本科“大众教育”的平台上开创了“4+2”本硕连读实验班,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卓越法律人才。法律学院成为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培育基地和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拥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1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和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上海市级教学团队,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50余项、教学成果30多项,荣获上海市普通高校首批“法学教育高地”。
而刘宪权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40余名,硕士研究生170余名,本科生数万名,为我国法治建设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现已成为各公检法司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