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派不同 朋友也杀
萨伊娅·戴维斯和纳撒尼尔·沃尔科特都是在布朗斯维尔长大的孩子,两人的交情始于童年,却在一声枪响中戛然而止。
戴维斯又高又瘦,在布鲁克林的一所职业中学上学,喜欢跳舞,还是校篮球队成员。
沃尔科特与戴维斯同岁,长相帅气,爱好厨艺。
进入青春期,两人开始出现相同的问题。“她脾气暴躁,常跟人打架,和在这里生活的其他好多女孩一样。”戴维斯的父亲詹姆斯说。
沃尔科特的姐姐称呼他是“被宠坏的宝贝”,因为“一旦有事不顺他的心,他必定大闹”。14岁时,沃尔科特因殴打老师和同学遭开除,被送到外地一所管教学校学习。
15岁时,沃尔科特加入一个朋友邻居组建的帮派“胡德斯塔尔兹”(H帮)。戴维斯当时也是这个帮派的成员,但第二年转投“浪潮帮”(W帮)。为表达她对W帮的“忠心”,戴维斯决定枪杀一名H帮成员。
2011年4月25日晚上,16岁的沃尔科特不幸“撞”到戴维斯的枪口上。
目击者说,沃尔科特当时骑自行车经过布里斯托尔街,遇到戴维斯和一帮男孩。沃尔科特向戴维斯喊:“Cho!”这是H帮的问候语。但后者回复他“Woo!”当地孩子一听就明白,这是W帮在表达不满、挑衅之意。戴维斯和男孩们迅速把沃尔科特团团围住。她举起枪,对准沃尔科特开火。一颗子弹从他后背射入,穿过躯体而出,他摔下自行车,倒地身亡。
戴维斯2012年初被捕,受到谋杀罪名指控。法庭上,她与同属W帮的另一名被告人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冲着听证席里的熟悉面孔打招呼,惹来辩护律师们恼怒的目光。
纽约警官格拉斯伯格对此早已见怪不怪。从2007年起就负责布朗斯维尔青少年犯罪干预工作的他深知,在这些生于“谋杀之都”的孩子看来,庭审或入狱似乎等于他们的“成人礼”,是值得期待的环节。
犯罪年龄 越来越小
从曼哈顿行车45分钟,便可到达布朗斯维尔。与高楼林立、富人云集的曼哈顿相比,这里是另一个世界,挤满了外观脏乱、空间狭小的廉租房,居民多为非洲裔和拉美裔。纽约市长比尔·德布拉西奥曾借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来形容这里与曼哈顿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种族鸿沟。
管辖当地的纽约市警察局第73分局统计,过去6年里,这里平均每年报告23起凶杀案。
警官格拉斯伯格说:“犯罪者的年龄越来越小,有些孩子从十二三岁就开始。青少年之间的帮派斗争是导致第73辖区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这些少年帮派并不是贩毒黑帮的分支或演变。帮派成员多是中学生,往往只是因为居住街区或家庭条件不同而各立帮派,互相仇视。他们之间的打打杀杀并不是为了争夺某种物质利益。
不甘沦落 尝试改变
也有些年轻人不愿卷入帮派之争,尝试脱离恶性循环的生活方式。
泰利克·海登和好友德温·亚德组建了一个说唱乐队,创作和演出饶舌歌曲。歌曲内容大多取材于布朗斯维尔的帮派故事,近期成功推出首张单曲唱片。他们坦言,乐队的终极目标是“出名,离开布朗斯维尔”。今年6月初,为录制一段音乐视频,他们租来几辆高档车当道具。第二天,他们的两个朋友就在其中一辆宝马中遭枪击,一人在送到医院后死亡。
“这里仍然像是伊拉克。”海登说。张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