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与会者还对如何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上海题材”作品开出了具体的建议“菜单”。更有专家提出不仅要让文艺批评的空间充分打开,评论家还应该参与到创作过程中去,不仅要做事后“诸葛亮”,也要当一当“臭皮匠”。
■ 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葛红兵等专家提出,目前不少上海题材的创作者对上海的市井生活了解多,对宏大题材、重大项目了解少,应该推动作家挂职。“上海不缺大项目、大风潮、大人物,缺少的是一个体系让作家去那儿挂职,让他们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 中国剧协副主席、剧作家罗怀臻则提出,在“上海题材”方面金融题材被长期忽略了,这么多年在这方面的表现十分欠缺,而罗怀臻认为金融是上海建市的基础,金融题材最能揭示上海这个城市的本质。
■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现在文艺评论面临人情的绑架、市场的绑架和利益的绑架,而在创作领域,资本对文艺的绑架也非常严重,他认为大量“劣等作品”正是资本对文艺的冲击。
与会专家对时下流行的粉丝经济乃至属于年轻一代的“二次元”世界也给予了关注。上海市作协副主席杨扬、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葛颖都“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儿女为例描述年轻一代的审美倾向和话语体系。葛颖表示,自己花了半年时间研究ACG(动画、漫画、游戏总称),尝试了解年轻一代的“二次元”世界,他认为这是一个“重大危机”,因为“这样一种审美正在席卷而来”。而票房火爆的话剧《盗墓笔记》也让几位专家颇感震惊,有专家直言在台下的年轻观众一片欢呼、掌声如雷时自己完全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