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杨国英,汶二小区的居民都认识她,10年前,她领衔组织了由丧偶独居老人参加的“兄弟姐妹”联谊会,帮助众多老人走出了心理阴影。“老伴走了,子女又不在身边,孤单单的,一天甚至数天不说一句话,一个人呆在家里对着电视,就像被禁闭在室内……最难过的是节假日,看着别人携老扶幼欢聚一堂,而自己却孤零零地独居一室,生了病连倒杯水的人都没有。”这是2004年汶二小区“三八妇女节”座谈会上,丧偶的蒯一飞老人的发言。当时,坐在台下的许多独居老人“触景生情”,顿时哭得“一塌糊涂”。作为志愿者的杨国英,参加了那场座谈会。说起当时的情景,杨国英依然记得清清楚楚,老人的哭声和话语,引得杨国英阵阵心酸。
丧偶独居老人的处境触动了杨国英,心想一定要帮助这些承受着孤寂痛苦心灵煎熬的老人们。于是,“兄弟姐妹”联谊会诞生了。
联谊会成员从刚成立时的30来位老人到如今的53位老人,从当初的全是“姐妹”到如今的“兄弟姐妹”,杨国英着实花了不少心血。记者在她的通讯联系册里看到,每一位“兄弟姐妹”的地址、电话、子女联系电话、退休单位联系人、家庭情况等都记录在案。细心的杨国英还为每位“兄弟姐妹”备了一本通讯录,便于相互联系交流,彼此关爱。
联谊会有位徐女士,丈夫去世后,她日夜颠倒,白天睡觉,晩上通宵与电视为伴,心中有种莫名的恐惧感。后来,徐女士养了7年的狗死了,这更让徐女士伤心不已:“狗死了我来安葬,可我死了,谁来处理后事?”徐女士把自己“封闭”在家里不愿出门。杨国英得知后,和联谊会的程敏、吕秀英、章美娥等姐妹天天上门去看望徐女士,还带她参观黄浦江观光隧道。谁家里包饺子、馄饨,都会端上门,这让徐女士的心扉渐渐地被打开,心里的恐惧感逐渐消除了。
53人的一个“大家庭”,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脾气性格也各不相同,要将大家组织起来,本身就很不容易,而要将每个月的活动内容安排得让每位成员都感兴趣,杨国英不但煞费苦心要提前规划,还得在平时仔细观察,耐心倾听,了解大家的心愿。杨国英告诉记者,她每年年初,都要制定联谊会一年的活动计划书,一月份做什么、二月份做什么……杨国英让记者看了她多年来制定的活动计划书:趣味运动会、相聚“下午茶”、上海一日游、欢乐年夜饭……
每个月的活动日,总是老人们最欢快的时间。“现在,大家都盼着搞活动。活动那天,大家都会早早地来到现场,一起唱唱歌、聊聊天、吃吃饭。”竺霞仙老人说,有了兄弟姐妹联谊会,感觉生活处处是阳光。
杨国英说,自己这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虽然忙了点,哪家的电灯不亮了,马桶塞了,和子女产生了矛盾,都要来找她,但能为这些丧偶的独居老人服务好,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今年初,虹口区社会公益组织将“兄弟姐妹”联谊会纳入到自己的活动项目中,每年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使老人们的生活更温暖和快乐。 特约通讯员 龙钢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