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报社“老总”不好当
其二,搞好业务研讨。在我们的采编人员中,相当一部分不是科班出身,未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业务功底不厚,他们往往凭热情、凭感觉干事,满足于“以干代学”,不大善于进行科学的抽象和理论的总结,甚至对新闻的ABC也懒得去弄清楚。这就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先天不足,后天失补”的误区,其业务上的长进就可想而知了。为了扭转这一状况,必须建立严格的业务研讨制度。无论是报社还是部门,都要对此有短安排和长计划。事实上,大到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建社会主义晚报学,小到我们平时的采、写、编、评实务,甚至一个具体战役、一篇重点报道、一组新闻标题,都可以有准备地进行研讨。可以说,只有不想研讨的人,不愁没有研讨的题目。
其三,完善各种机制。为了在报社大力倡导刻苦钻研业务光荣、为报社多作贡献的风气,努力营造争当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的舆论氛围和成才环境,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拿激励机制来说,我们明确规定:在采编人员中,凡干部提升、职称评定、工资调整和住房分配等,一定要与业务能力、工作实绩挂钩。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倾斜政策。再拿制约机制来说,除规定编辑部新闻版面每天上午有半小时左右的版面决策会,下午有1个小时左右的编前会以外,还规定各采编部门每周必须有半天的业务例会。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各采编部门和报社都要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至于监督机制,主要是通过电脑储存的办法,及时输入每个采编人员完成业务工作的数量、质量和参加业务探讨活动以及撰写内参、新闻论文的情况,并实行一季度一小考、半年一中考、一年一大考,使聘任与考核真正结合起来。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同仁们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在业务上不断奋发进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在新民晚报社当了10年半总编辑,在上级领导和报社同仁们的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度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若要我谈谈当“老总”体会的话,真是个中滋味说不完,甜酸苦辣道不尽。一言以蔽之:报社“老总”不好当!
顾名思义,报社“老总”者,一报之长也。这里所说的“老总”,指的是作为报社一把手的总编辑,而且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总编辑。说“老总”不好当,首先是新闻单位无小事,作为“老总”,什么都要抓;二是舆论导向至关重要,只能不折不扣地抓好,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懈怠。联系自己在青年报社尤其是在新民晚报社的实践,深感“老总”不好当,突出表现在落实“三抓”(抓稿子,抓脑子,抓票子),要花大力气,要见真功夫。特别是在形势发展很快、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切实搞好“三抓”谈何容易!
先说“抓稿子”。这是任何一家报社“老总”都毫无例外的头等大事,是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任务,也是可以“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职责。因为我们的报纸每天都在向社会大众提供诸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报道、言论,这些见诸报端的内容,无一不体现出我们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倾向性,体现出我们的舆论导向。
大量事实表明,导向正确,于事有成,福莫大焉;导向失误,后果严重,祸莫大焉。就1998年的《新民晚报》而言,发行量达176万份(不含海外的发行数),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每天32版,10余万字,从新闻版到专刊、副刊版,从新闻报道到广告栏目,无一不存在导向问题,无一不对数百万读者的思想、情绪、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守土有责对报社“老总”不只是“造福一方”的问题,而是“影响全局,造福四方”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守好土、把好关,我几乎放弃了每一个节假日,坚持参加每天早上的版面决策会和下午出报后的评报会;而且,每天上午除必须参加的会议和活动外,都坚持审看当天12个新闻版的大样。即便是这样,心里还不是十分踏实,生怕报纸出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