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领域是金融,更具体来说是公募基金中的量化投资。公募基金利润的源泉是上市公司在市场中的错误定价。为了找到真实定价,公募基金大量地收集并挖掘信息,监督上市公司行为,使之更加透明和规范。一个透明规范的二级市场一方面帮助企业融资成长,另一方面帮助小投资者和普通老百姓分享好的企业成长带来的财富积累。因此,我们的具体工作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4年前,量化投资在国内几乎是空白。由于专业门槛较高,本土自学成材也相对困难。即使在国外,拥有量化投资核心技术的也多限于国际大型金融集团的某些部门。而另一方面,当时国内很多人认为在中国数据造假严重,赚钱要靠资源人脉、甚至内幕消息,对于量化投资这种依赖公开数据的投资方式持怀疑态度。因此,基金行业要想推动这个业务领域的发展,求洋经、引进海外人才几乎是必经之路。
2008年底,上海金融系统组织的美国招聘会触动了我回国的念头。中央和上海市“千人计划”,让我看到了国内对人才的高度重视,这更坚定了我回国的决心。于是,2009年,我成为了中国资本市场大发展中的一员。
带领团队实现几次产品创新
当时国内基金公司中基本上没有专门的量化投资部门,我回国后的首要任务是组建富国基金公司量化投资部,这是国内基金公司中最早建立的量化投资部之一。由于我的工作领域在国内的发展刚刚起步,我有机会带领团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几次产品的创新。
2009年底,我们给投资人提供了市场上第一支采用“主动量化”方法进行增强的指数增强基金。由于技术上的优势以及对投资人需求的精准把握,这支基金在市场上的定位具有唯一性,也获得了投资人的认同,并在2011年获得了行业公认最具权威的中国基金业金牛奖。
助推新的投资方式进入中国
和其他领域一样,人才是金融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回国之后,本着培养本土人才和节约成本的原则,我在团队创建过程中尽量发掘使用本土有潜力的年轻人。截至目前量化投资团队中除我之外全部是本土教育、本土经验培养起来的年轻人才。而受益于“千人计划”的我,也很荣幸有机会成为千人计划联谊会金融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为金融行业的海归专家服务,对整个行业有所回馈。
说到底,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金融从业人员,这个时代给了我太多机会和荣誉。我很庆幸自己的具体工作能够助力推动一种较新的投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丰富市场中的研究分析手段,促进市场的公平有效,并帮助普通投资人分享成功上市企业带来的财富积累。我希望看到量化投资在中国市场上的成功,哪怕使它成功的人不是我。
本报记者 鲁雁南 整理
人物自述
能够学有所成并能学以致用,是一种幸福。而通过自己的工作,正面影响一部分人的生活,则是我的简单梦想。开放的环境,让我有机会从中国的顶尖学府一路学到美国的顶尖学校,又从顶尖的国际大型金融集团一路积累实战经验到领军带队。人到中年之际,恰逢“千人计划”,让我能够带着经验,携着幼子和思乡之情,回到生养自己的土地,来圆这一个中国梦。
记者问答
问: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你觉得最有竞争力的地方是什么?
李:最有竞争力的是比较公平、规范和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其次是比较国际化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问:在你看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想要吸引更多海外金融人才,最核心的应该从哪方面着力?
李:制度建设,更加公平、规范和市场化。
问:关于梦想,你的人生格言是什么?
李:用自己的努力和工作给社会中一部分人带来正能量便已足够。
问:您最想对金融系统青年员工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李:目前在中国的金融行业工作是幸运的。行业处在大发展初期,同等的努力在金融行业有可能获得比其他行业更多的回报。勤恳工作,知恩感恩,将帮助我们通向事业与人生的成功。
问:你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还有哪些新的期待?
李:随着行业进步,做更多有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