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调显示:超过95%的投票者认为“建立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刻不容缓”
从8月20日开始,本报官方微信发起“建立诚信社会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投票活动,6天内共有292人参加。投票的5个选项分别是:严厉处罚失信者至倾家荡产;建立“黑名单”和市场推出机制;媒体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揭露和曝光;建立统一的信用身份证制度;政务诚信发挥标杆和示范作用。
结果,“建立统一的信用身份证制度”以95票排名第一,此外,72人投票支持“严厉处罚失信者至倾家荡产”,60人投票支持“建立黑名单和市场退出机制”。
与此同时,本报联合新浪调查进行网络投票,64.3%的投票者认为自己是个诚信的人,另外有超过三成的人选择“当前大环境下做一个完全诚信的人很难,但我希望做一个诚信的人”。超过95%的投票者认为“无信不立,建立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刻不容缓”。
“你认为当前哪些领域失信现象严重”的多选题投票中,食品安全居首,其次是产品质量、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建筑市场和教育科研。
耄耋老教授:谁认真谁倒霉,如何树立诚信?
“我是沪上某医科大学的教授,近日看到晚报发起诚信大讨论,颇有感触。”来信的张教授年过耄耋,从医近60年,要求匿名。张教授深感如今学术失信、学术腐败现象都源于学术态度“不认真”。
面对毕业论文造假,张教授自己就曾经做过铁面无私的“关公”,“学校研究生一般5月底答辩,毕业论文会提前交,但有一个学生直到5月下旬才交来毕业论文。我仔细看过他的论文后,觉得论文结果过于‘完美’,因此他想看看学生的X光片(论文结果的原始材料),学生吞吞吐吐不敢交数据,最后只能承认数据存在造假。”虽然这个学生是张教授同学的儿子,“我也只能六亲不认”,张教授坚持不同意这个学生参加答辩,最后该生也没能取得学位。“我不能以造假的论文请专家来开答辩会”。
“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谁认真谁倒霉,认真的人没人请他去答辩会,‘群众反映’也不好,这样如何树立诚信?”如何转变如今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张教授认为症结在于很多导师把指导研究生当成自己评职称的“成绩”,“这是体制问题,只有领导和导师认真对待学术了,学术造假才会有所收敛。”
居民小区楼组长:按时缴纳物业费也是诚信
杨浦区开鲁一村颜秉周先生来信,从居民按时缴纳物业费这个老大难问题说身边诚信事。
颜秉周是小区12号楼的楼组长,楼内做到了地上无垃圾,墙上没有小广告,楼道堆物逐渐减少,去年底,还成立了自治小组,新民晚报曾经报道过他们,“报上登了以后,大家更受鼓舞。”
看得见的地方做得好,看不见的地方会怎么样呢?老颜特意去物业公司了解情况,值班经理查对了账本说:“你们12号楼,物业管理费缴纳得最好:2013年没有一户拖欠,2014年也有一半已经缴过了,谢谢你们。”“我想,居民自愿缴物业费,这与周围环境有关,好的风气是会相互影响的。”
广场舞大妈:诚信让健身远离争吵
罗女士是一位广场舞的领队,她和20多个姐妹常年在杨浦区上海烟草集团旁边的空地上跳舞,看到本报发起的诚信大讨论以及鲁迅公园个别健身团体“抢地盘”的新闻,她特意来电介绍如何用诚信化解健身场地矛盾的经验。
“我们一直都在这里跳舞的。两年前,另外一支近30人的队伍要加入,但场地实在不允许。我们一开始就没吵架,而是相互协商,因为社会公共资源是属于大家的,首先应该讲公平,而不是先来后到‘江湖规矩’。”罗女士说。
因为罗女士所在的健身队成员年纪普遍较大,而对方多是40多岁的中年人,所以协商一开始,双方就约定错开跳舞的时间。“6时到8时半第一场,8时到10时第二场,两年了,大家严守承诺相安无事,彼此还成了朋友”。
对于广场舞纠纷不断升级和矛盾冲突,罗女士分析说:“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城市体育锻炼预留的空间不足。但主观上,作为市民也应该考虑自身文明的问题。” 本报记者 程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