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学校的创办,系由小学、中学而大学。1944年南开庆祝40周年校庆,出版了一本纪念特刊,其中收有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撰写的《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一文。张伯苓在文章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博士到南开参观,发现这所学校的学生无论是仪表,还是言谈举止,都非常得体,和他此前在其他学校看到的学生形貌大不一样。伊利奥博士问张伯苓,这是什么原因。张伯苓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请伊利奥博士随他一起去看一样东西,说答案就在那里。结果,伊利奥博士跟张伯苓来到校门一侧,站定在一面足有一人高的大镜子面前。张伯苓指着镜子旁几行字说,这些字是他特意关照写上去的,这字也称作箴言,上面写的是:“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张伯苓边念边讲解。伊利奥博士因此对这面南开之镜赞赏有加,回国后还作了宣传。
也许是受唐太宗语“人欲自照,必须明镜”的启发,张伯苓为让学生更好地做到自警、自勉,因此想到立这面镜子。张伯苓觉得,这也是出于“盖以当时国人对于国民体魄,身体姿势,甚少注意矫正之故也”。应该说,张伯苓立这面镜子的目的达到了。此后从南开毕业的莘莘学子,对这面大镜子无不印象深刻。毕业于南开大学的张伯苓三儿子张锡祚曾回忆,他父亲当年在学校立这面镜子,就是“用以力矫当时颓靡不振之风,要求学生们随时精神饱满,生气勃勃”。如果“学生有违犯者,即予开除,决不宽贷”。后来成为南开秘书长的黄钰生也回忆说,当年“一进东楼,最引人注目的,是过道左侧的大穿衣镜。镜上端的横匾,刻着几句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这面镜子,这几句箴言,对我们这些早期南开中学的学生,确实起了教育作用。我们出校进校,确实常常在镜子面前,摩挲摩挲头发,整理整理纽扣,整饬仪容成了风气,南开学生走到街上,人们一看就看得出来”。曾经就读南开的申泮文说,那时他们这些学生每次从这面南开之镜面前走过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停在镜前,肃然整容”。张伯苓立这面镜子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出入学校时,有所儆戒,以保持良好的仪容仪态,这一习惯后来成为像申泮文这样的学生一生“生活方式的规范”。
张伯苓深知“正人者,必先正己。要教育学生,必先教育自己”。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他为告诫学生戒烟,毅然折断自己的烟杆,销毁所存吕宋烟,并表白道,“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他从此不再吸烟。
由此联想到,1928年9月,罗家伦在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视“体魄康强,精神活泼,举止端庄,人格健全”为大学生应有之风度;还勉励大学生要有“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心胸;以及“珠藏川自媚,玉蕴山含辉”的仪容。这样的理念,应该是南开之镜所折射出的美育精神的艮续,在今天仍有深意藏焉!这是一面无形之镜,对今人而言,眼前可无,但心中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