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大街小巷,经常会看到“大减价”、“卖血本”、“sale”的大幅张贴。为了营造气氛,有时还真会用血红大字,再蘸上几滴通红通红的“血滴”,似乎真的是“跳楼价”、“自杀价”了。最为搞笑的是,还有大字、大幅标语的“最后三天”“最后一天”。
本来以为,这都是那种小本经营的小打小闹,也不当真。当然,那“最后”,谁也不知道哪一天才是真正的“最后”。
不料,现在也有名气大了去的行业也加入了这样的吆喝。
一个全国很有些知名的品牌,大概在三五个月前就在电台开始做广告。有意思的是,这个广告还有小情节:先是一种价格,主持人表示要给点面子么,于是猛然减去三分之二。而最后强调的是,只有“二十箱”。啧啧,仅仅二十箱,你还不快点抢购?
时间过得倏忽。转眼从最初到现在,至少也有了三五个月。到时候,一个男声或者一个女声(还都是经理级的呢)就出现了,重演已经让人厌烦的忸怩,而最后,还是只有“二十箱”啊!
我先是厌烦,后觉好笑。这个“二十箱”,真是没完没了,可以肯定,那是一个假话。“饥饿疗法”是种促销手段,“吊胃口”也是一种卖货伎俩。想想吧,二十箱,每箱六瓶,一共才多少?还不是眼睛一眨的事情?可是不,那可是永远、永远的“二十箱”呀!
真要感谢时代,仿佛只是一个瞬间,有些东西就从天上掉到了地下。曾记得,这种品牌曾经已然卖到了天价,还有拍卖、寄售等等狂轰滥炸。当局者还不无得意,扬言要让此物在不久的将来进入到奢侈品行列。到那时,咳咳,等着瞧吧,就不是现在的几倍十几倍的价格啦。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奢侈品的说法似乎还在耳边回荡,市场上的价格就眼看它直线往下。大概也真是出于无奈,也是为了应付现在的下滑与疲软,终于有了这么一出永远、永远的“二十箱”。
市场真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曾几何时,风光无限、令人亢奋的物品,就从天上云端纷纷落地。其实,价值规律的定义真是逃脱不了,一种物品总是在这样的范畴中摇摆,一旦远远超出,那么,离开它真正本来的面貌已经为时不远。
再回过头来看,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宣称只有“二十箱”,那只是玩小家子把戏。现在,这段广告成为一种笑柄,看到厂家这么心急火燎促销,那更让人怀疑这样的价格很有可能还会下跌——因为区区二十箱,过了三五个月还是按兵不动,那可实在是很有些尴尬与狼狈了。
要做好真正的促销,我看还是要从市场本身出发。市场的承受力大致多少,拥有量一般多少为宜,厂家首先要明白。老是想着自己当年的贵族身份,摆不下奢侈品边缘的昔日身价,面对早已呈颓势的态势,还要拖泥带水、不断摇摆,而玩弄噱头,到头来很有可能那二十箱真的是永远也卖不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