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医生,连任两届上海市人大代表,我说两件事,一件是碘盐怎么吃,一件是好医生的标准。处理好两件事,恐怕都不能靠“单一标准”,而要靠“双轨制”。
近年来,我们周围患甲状腺肿的病人,似乎越来越多了,医生建议吃无碘盐。国家为消除碘缺乏危害,采取长期供应加碘食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而碘盐与甲状腺发病率增高有无关系,目前尚无定论。 2009年,市卫生组织开展了碘营养及相关健康状况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5—69周岁普通人群和哺乳期妇女碘营养状况适宜,孕妇碘营养状况不足。但是,公众心中难免有疑虑,碘盐到吃该不该吃,怎么吃?
2011年元月市人代会上,我提出书面意见,建议尽快实施食盐供应的“双轨制”,各大超市提供“碘盐”与“非碘盐”以便消费者选择。同时,对于食盐的使用采取分类指导,在食盐包装袋上应当注明“碘含量”、“适宜服用人群”、“不宜人群”等标识,指导消费者购买时参考。当年7月,上海在全市18个区县的好德、快客便利连锁店都设立了非碘盐供应点,非碘盐供应点达到1303个。无碘盐销售点的设立,逐步满足了人群中不宜食用碘盐甲状腺疾病患者的需要。
近年来,“医患纠纷”多发,原本唇齿相依的医家和病家,似乎出现了很多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令我困惑又痛心,究竟为什么会这样?
可以看到的原因是,政府对于公立医院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被弱化;公立医院医护人员的收入与其所承担的工作性质与工作风险不成比例,导致“药品回扣”、“收受红包”屡禁不止;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还有待于健全;媒体舆论过多报道负面也会加剧老百姓对于医院医生的误解。
这种种情形虽然不能马上改变,但作为人大代表,我必须为推动改变尽一份心力。我在书面意见中一次次建议,政府财政应当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使得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得到强化。同时,媒体舆论也应尊重事实客观报道,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务人员的良好风气。
而在所有医疗大环境改善之前,要让病人接受更好的服务,医生的工作环境、评价机制首先应该完善。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起码要技艺精湛,足以让人托付性命。同时,医学本身也是一门科学,需要一批甘于寂寞、肯于奉献的学者攻坚克难。因此,在“两条线”上辛勤付出的医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人才。目前,基层医疗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相对单一,主要参考指标是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SCI论文。不少忙于看病坐诊的医师无法达到这些标准,晋升艰难。其实,医疗卫生行业的人才界定,也应“技能型”和“学术型”并重,前者依据诊疗工作量、患者满意度、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作为晋升标准;后者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少、发表SCI论文情况,以及研究成果是否具有转化为诊疗新技术的前景作为评判标准。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我建议要改变当前医学人才评定体系标准的相对单一,就应实行“技能”和“学术”双轨制,激励医师兢兢业业为解决患者疑难病症服务;同时可以确保学术型人才全身心投入医学研究。
毕竟,医学是一门科学,要实事求是,不能一刀切——就好比,人们需要碘盐,也需要非碘盐;需要学术型医生,也需要技能型医生。
十日谈
人大代表履职录
明起刊登一组《古旧书香艺苑真》,责编:史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