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五里桥街道辖区内的上海世好餐饮等十来家民营企业共同发起组建了这个共助会,迄今,参与企业发展到上百家,累计筹集资金上千万元,受助家庭上万户。10年来,城市爱心共助会已悄然长大,实现了民间参与、随手公益、共筹爱心、社会化帮困的初衷。
“三不靠”
社会力量来拾遗补缺
黄崇慕是五里桥街道民政科科长,他手上有本账,每年有多少救助项目,救助了多少人,一清二楚。“在政策救助之外,街道辖区内众多企业都成了公益救助项目的资助方,‘城市爱心共助会’更是其中的主力。”黄崇慕告诉记者。
当初,为什么要成立“城市爱心共助会”?原来,社区里存在着“三不靠”的困难群体——即靠不到政府救助政策、靠不到单位、靠不到亲属。
财政帮困主要用于那些能享受低保等各类救助政策的困难人群,但对“三不靠”却是有心无力。财政救助的边缘地带,恰恰是社会组织“拾遗补缺”的大舞台。
2003年,“城市爱心共助会”应运而生,五里桥辖区内的十来家民营企业共同发起,上海“吉祥馄饨”的当家人翁联辉被推选为共助会会长。
来自五里桥街道民政科的统计显示,10年间,共助会无论是筹款能力,还是资助人数,都呈10倍以上增长。成立之初,每年筹款不过20多万,受益1000多人。进入2011年,年筹款达201万元,受益12340人;2012年筹款184万元,受益14048人;2013年,筹款207万元,受益15637人。
系列项目
可持续满足多元需求
“三不靠”群体遇到的生活难题,不都是靠钱就能解决的;而共助会随手公益,共筹爱心,雪中送炭,帮困帮在点子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社区究竟需要哪些帮困项目?共助会调研后推出了系列帮困项目,“爱心点亮生命”专帮就医困难家庭,“爱心助燃青春”着眼就学困难家庭,“爱心关怀老人”锁定困难老人救助……多元化的帮困项目最大程度满足了“三不靠”群体的需求。
10年间,共助会的参与企业从最初十来家发展到上百家。“大家乐于参与,是因为共助会的公益发动还讲究‘能承受,可持续’。”翁联辉说,一来参与企业都在社区里,自家本年度认领了什么慈善项目,到底哪些人受益,社区生活有什么改善,样样都是“在身边看得见”,这让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大涨。
“透明公益”让参与企业对共助会信得过。有一个救助项目叫“为老人加道菜”,保障社区日托所的困难老人周末在家也能吃上热饭菜。企业认领了这个项目,资助1年,6个月后共助会即向企业报告上半年资助情况,年底再报告全年情况,送上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这么一来,企业做公益自然做得开心又放心。
组团服务
让“援助链条”高效运作
10年间,“城市爱心共助会”日长夜大,要让整个“援助链条”高效运作,不掉链子,就得整合资源提高公益效率。于是,共助会加盟五里桥街道的“组团服务”。
“组团服务”就是要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倡导邻里守望相助开展自助互助,动员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提高社区问题解决效率——让居民在第一时间、急需时刻得到及时、就近的帮助。
五里桥街道有个爱心慈善超市,自从超市成立以来,共助会的捐助就没有停止过,而且保证每年都能有所增长。有共助会常年“送温暖”,慈善超市里物品一直很丰富,受助对象不止是“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家庭、支内回沪家庭,都在受助之列。
货源不用担心,但如果接受捐助的是老人,残疾人,那些大米、食用油他们拿不动,怎么办?2008年起,接受共助会捐助的慈善超市出资购买服务,跟居委会合作,请社区志愿者做“快递”把“大块头”捐助物品送上门。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