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作为印人的任颐和任预
韩天衡 张炜羽
■ 图例1 任颐篆刻“颂菽”
■ 图例2 任预篆刻“胡氏三桥”
  ◆ 韩天衡 张炜羽

  近代海上画坛风起云涌,活跃着一大批才艺超群的画家,他们的作品既秉承传统,又勇于探索,开拓出一种贴近新兴市民阶层现实生活与审美趣味并雅俗共赏的画风,在我国近代绘画史上谱写了一段绚丽的篇章。海上画家中的“四任”(任熊、任薰、任颐、任预)以精绘人物、花卉、翎毛、山水享誉艺坛,殊不知他们当中还有工于篆刻者,因画名太盛,印作又稀,长期以来被人忽略不计。

  任颐(1840-1896),初名润,号小楼,后更字伯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父亲任鹤声是民间画师,擅长写真。任颐幼时克承家学,潜心习画,打下良好的基础。年轻时曾一度被太平军招募,充任旗手一职。太平天国失败后旅居宁波,年近三十时至沪上鬻艺,先后师从任熊、任薰兄弟。任颐的肖像人物,勾勒精妙,赋色明丽,他善于通过人物的神情举止和容貌服饰,生动刻画出画主的身份与精神气质。任颐为挚友吴昌硕、高邕、周闲、胡公寿、吴仲英等一一写照,无不栩栩如生。其他以传统神话、仙侠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形体夸张,相貌奇峭,多取法明末陈洪绶。著名的《群仙祝寿图》十二幅通景屏,已将人物画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作为近代海上画派的杰出代表,任颐的书、画、印等综合修养极高。他早年深研篆刻,得萧山印人任晋谦指导,对传统篆刻艺术有深刻的感悟和自信,称:“余此调久不弹矣,一日,金君出石索篆,即奏刀,毕视之,古气浮动,何也?昔日鄙而衲,今日悟而发。所谓存竹在胸,由是之乎。”从信心满满,提刀即刻,到古意盎然,全因匠意于心。“颐菴”、“颂菽”是他硕果仅存的作品,章法虚实相映,气韵生动,明显受到吴熙载和浙派的影响。任颐在绘画艺术上能不断创新求变,而篆刻创作借鉴却与同时代诸多印人不谋而合。对他的中年弃刻刀而专注丹青,以笔者愚见,一是其画名日隆,索者如云,无暇顾及。二是彼时篆刻高手迭出,似乎也令其不必也不能留栈。任颐今传世所作仅此两钮,然正因为其稀罕,也就愈显示出不凡的价值。

  “四任”中最为年轻的任预(1853-1901),又名豫,字立凡。浙江萧山人。任熊之子。少时懒嬉,不肯用功学画。及长,蹊径别开,所绘山水、花鸟、人物,一变任氏家法,纯以天分秀出尘表。任预因性格疏懒落拓,非至穷困潦倒时不肯动笔,即使动笔也往往拖沓延宕,而这些尚未细加工的作品,得者称为奇构。任预刻印曾得赵之谦指授,但从遗存的作品来观察,却深受徐三庚印风的熏沐,作品不仅强调笔墨情趣,篆法每每中宫紧束和末笔作折曲飞腿等徐氏招牌式动作,颇具妍丽动人之态。

  与早年承袭皖、浙传统的任颐相较,出生较晚,长期生活在上海城厢的任预,以风头正健的大名家徐三庚为依傍,来迎合彼时市民社会世俗化的审美倾向,也是时风所趋。任颐因浸淫于绘画而放弃刻印,任预则由懒散成性而少作,但他们在晚清印坛惊鸿一瞥,惹人相思,后人甚至为任颐和近代大画家张大千未能坚持篆刻而深感惋惜。但历史不存在假设,人有专长,业有专攻,铁笔与毛笔不类,篆刻一道与绘画技法相距甚远,能像吴昌硕、齐白石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登艺术巅峰,传百世美谈,谈何容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化新闻
   第A12版:文化新闻
   第A13版:文化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山川秀润 笔墨华滋
作为印人的任颐和任预
书法中悟诗,诗中悟书法
“屋语”的求实求新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B07作为印人的任颐和任预 2014-10-18 2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