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个月,厦门大学对该校教授吴春明“性骚扰”案的调查处理,有了一个开除党籍、撤销教师资格的初步结果,算是给了公众一个起码的交代。
这样一件并不算很复杂的案件拖了三个月之久,原因可能很复杂。在该案于今年7月间进入公众视野后,厦门大学官方就宣布成立专门工作组,对吴春明展开调查。但是十来天后,厦门大学历史系122名学生向工作组发布《支持吴春明的联名信》,声称涉事女生“汀洋”在微博中指控吴老师利用导师之便对众多女生行不轨之事,与事实不符,强调“还吴春明老师以清白,还考古专业以清誉,还母校以声望……”
这封联名信以122人之众,担保吴春明的声誉,即便纯粹从调查事实出发,也需要仔细掂量其分量,何况它还公开道出这一调查涉及专业的“清誉”、母校的“声望”,这不得不让厦门大学的工作组更加慎重处理,想必这就是该案一拖三个月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工作组的调查以及媒体所披露的信息看,吴春明的确涉嫌“性骚扰”女生。这说明,122人担保吴春明没有问题的“联名信”说服力有限,而媒体还爆出,该“联名信”实际仅有数十人签名,这很可能就是一次打算蒙蔽工作组和公众的行为。幸得媒体持续关注,该案才免于大事化小、不了了之,从而使更多女生免于受害。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不止发生过一次的丑闻要被揭开,仍属不易,看来蒙蔽的机理在一定时空内,仍会发生作用。《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基本阐明了这个蒙蔽机理的核心要件。
话说鲁哀公问孔子:“老百姓都说:‘没有很多人参与决定,办事情会迷失方向。’现在我办任何事情都与群臣商量,但是国家还是越来越混乱,这是什么缘故?”
孔子回答道:“君王有事询问臣下,有的人知道怎么办,有的人不知道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贤明的君王就会在他的主持下,让群臣可以充分地发表意见。但现在的问题是,群臣在您面前发表意见之前,都会先与季孙统一看法。所以表面上人人都在发表看法,实际上全鲁国讲的都是季孙一个人的看法。这就是您看似在全境之内询问该怎么办,结果国家还是越来越乱的原因。”
在这个故事中,群臣与季孙统一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原始的“联名信”。而不管是“统一看法”还是“联名信”,都存在一种胁迫机制。比如群臣之中肯定有不同看法的人,但他一旦不到季孙那里去统一看法,官爵必定不保;同理,122人绝对不会全部对吴春明的品行了如指掌,但如果有人不在“联名信”上签名,也很可能被目为异类。在这种硬性或软性的胁迫之下,很快就会结成一个遮蔽真实想法和事实的铁板,足以屏蔽上级和公众的视听。
韩非子是从“帝王术”的角度,来说明国君如何容易被臣下欺瞒,以此提醒驾驭臣下之法。但一个社会离不开上下级这种体制化的管理,那么只要存在上下级,则蒙蔽不可避免,随时都会发生,因此关键是怎样对付它。
可以看到,无论是季孙的“统一看法”,还是厦门大学的“联名信”,都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打算蒙蔽上级或公众的那些人,都缺乏被有效监督的力量,最后都是“外来户”孔子或媒体戳破真相。这说明,同体监督固然重要,异体监督必不可少。否则,一旦有尖锐的利益冲突,同体监督很快会沦为“统一看法”或“联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