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由于与平滑肌瘤的位置相同、形态接近,胃肠道间质瘤未得到及时和正确的诊断。随着临床诊断水平提高、基因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间质瘤得以诊断出来。瑞金医院消化内科、胃肠间质瘤诊断中心主任医师钟捷教授表示,间质瘤有长达数年的无症状期,进展缓慢,一旦出现症状,恶性程度就比较高。
钟捷表示,常见的胃癌、肠癌发生在消化道黏膜的上皮层,而间质瘤多发生在消化道第三层即所谓的固有肌层,和平滑肌瘤的形态位置相似,在胃肠镜检查时,只能看到隆起,医生较难判断。
日本医学专家的研究统计,在胃镜检查时,7%-11%的正常人都有不同大小和程度的间质瘤。55岁以上的中年人是间质瘤高发人群,基因突变是间质瘤的主要原因,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从食管、胃、小肠到肛门周围,部位越往下恶性程度越高。医生会根据间质瘤的部位、大小和病理学中的危险程度将间质瘤分级,判断其恶性程度,综合检查结果决定治疗方式。
与常见肿瘤相比,间质瘤患者术后的总体5年生存率比较高,即使是中高危的患者也达到了60%-70%。钟捷教授表示,发生在食管和胃部、2厘米以下的小间质瘤(尤其是1厘米以下的微小间质瘤)允许随访,并不一定要手术治疗。
本报记者 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