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遗址发现地,社区居民刘先生介绍说:“这就是古官塘(塘:堤岸、堤坝)遗址,村民称之为‘刘公塘’,据说是南宋乐清知县刘默出资所建。”刘先生说,他在附近村落长大,小时候在河中游泳,经常能踩到一排河堤,还能站在上面。河堤由青石排成,大约3米宽。遇见大旱天气,水位下降,还能看到。
据乐清市文物馆副馆长陈元友介绍,他们听说河道清淤发现“刘公塘”的消息后,安排了工作人员到现场查看。当时,河堤掩埋在淤泥中,没办法看清楚。但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该河段是乐琯运河一部分。
陈元友说,据《乐清市水利志》记载,刘默,山东沂州人,南宋绍兴二年(1132)任乐清知县,自乐清县治西门迎恩桥至琯头五十余里塘路,因为水患毁坏不能行走。刘默便捐献俸禄,发动西乡民众疏通河道,分段修筑河塘,并亲赴督导,增加高广,砌石加固,将之前的泥塘修建为石塘。刘默在巡功之暇登上湖横山休息。民众念其功绩,取名为“刘公谷”,并在巨岩上刻有“刘公谷”三字,山下有“刘公桥”,塘路也被称为“刘公塘”。南宋著名诗人王十朋曾写诗赞扬他“扬州别驾知名士,肝胆崔巍百炼钢”。
他认为,“刘公塘”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再加上其他河段都遭到破坏,只有此处能看到部分遗址。如果清淤后能得到妥善保护,对乐清市民了解南宋时期的塘河文化将有所帮助。当地打算,等河道清淤完毕后,会以“刘公塘”为主题建设一个滨水公园。(王雄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