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马亚宁)便捷新颖的移动服务层出不穷,人们对手机爱不释手,你可知道弹指之间的一个小操作,就可能让手机变成攻击个人隐私的“手雷”?今天上午启幕的第四届上海市信息安全活动周上,网络专家针对充电宝盗取信息、手机APP安全漏洞、公共WiFi“钓鱼”等,现场演示网络应用中的种种安全陷阱。
充电宝很普通,插入USB充电线充会电,不消三四分钟,手机竟然黑屏打不开了!演示会现场,上海安致信息有限公司龚蔚演示了一款其貌不扬的充电宝,是如何对智能手机“痛下杀手”:黑屏后手机自启动,从未不离手的手机,就被他人操控了——页面显示黑客的锁屏留言:您的手机已经被AES强加密锁定,如需解开请按流程支付费用,索取解密密码。您被盗走的个人数据包括历史短消息、相册、登录密码等信息。
“这是因为智能手机的充电线,同时也是数据线,若充电宝植入恶意代码,就会顺线传输,植入被充电手机,用户却毫无觉察。接下来,手机就成为黑客的囊中之物,或锁屏勒索,或窃取手机中的私人信息。”龚蔚告诉记者,类似的恶意攻击最早出现在网络电脑上,从今年开始通过充电宝蔓延至手机。国外数据显示,70%的被击中用户只能不得不被“敲诈”。
而手机右上角的WiFi“小扇子”,也可能潜伏安全陷阱。如今,越来越多市民走到哪里都爱搜WiFi。搜到免费网络信号后,输入手机号码,获得手机验证码,就能登录无线网络。现场演示中,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姜开达只用一台电脑,“一目了然”用户手机与WiFi热点之间的数据通信。“许多用户走过路过公共免费WiFi后,没有在手机或电脑里删除该热点。网络黑客伪造这类‘同名同姓’的WiFi热点,用户手机或电脑会默认进入该热点范围,主动链接。不知不觉中,用户智能终端就遭伪造WiFi接管,通信信息很容易被窃取。”
姜开达建议,用户在公共场合接入免费WiFi时,要有安全风险意识,加以甄别,不能有网就“蹭”。
本报讯 (记者 曹文清 实习生 李诗曼) “通过手机软件,司机可以轻易知道我的电话号码,乘客的隐私谁来保护?”昨天,本报962555热线接到读者王小姐的投诉电话。
司机发来威胁短信
昨天傍晚,王小姐下班回家,通过“快的”叫了一辆出租车,不料在抵达目的地时,王小姐认为司机绕路行驶,两人就车资问题发生了纠纷,一时争执不下,最终只能拨打110报警。经过附近派出所民警的调解,王小姐最终得到了3元退款。
就当王小姐认为纠纷已经解决时,她开始不断收到出租车司机发来的手机短信,内容都是些不堪入目的谩骂和言语威胁,直到第二天早上骚扰依旧。“现在的手机打车软件太不安全了,随随便便就将乘客的手机号码泄露给司机,一旦产生纠纷,遭到骚扰和报复怎么办?”
记录可见乘客号码
事实上类似的事件并非第一次发生。外地曾发生乘客因纠纷遭司机短信威胁,或女乘客遭司机骚扰要求“做朋友”的事件。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司机不能直接从软件上看到乘客的手机号码,必须按“拨打”按钮,但拨打后乘客的号码会被保留在司机手机中。不仅如此,司机还能通过手机叫车软件了解到乘客的住址、工作地点等信息。
记者发现,“嘀嘀打车”已在设置中新增一项“手机号码保护”功能,保护真实号码不被泄露。而“快的打车”暂无该功能,乘客的真实手机号码会直接提供给抢单的出租车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