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应对“刁钻对手”
目前美军水面舰艇防空任务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拦截敌方飞机(包括战斗机、无人机和直升机等),二是拦截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其中,最刁钻的对手莫过于掠海攻击的远程亚音速或超音速巡航导弹。
由于舰载雷达受到地球曲率的限制,对掠海飞行的导弹类目标发现距离大多不超过40千米,即便是最先进的宙斯盾系统(它配备高灵敏度的SPY-2相控阵雷达和高速运算的火控计算机)也无法破解这一问题,这就导致一个奇特的现象:美国海军舰艇装载着大量射程可达到200千米的“标准”系列远程舰空导弹,却在面对掠海攻击的巡航导弹时,有效拦截距离普遍不超过15千米,这显然有些“大材小用”。
由此,美国海军从21世纪初开始研究以巡航导弹为主要拦截目标的舰载防空导弹,并诞生出“体系作战”模式。在这一框架下,战舰发射的防空导弹不需要依靠本舰的舰载雷达提供制导,而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作战平台的雷达(如E-2C“鹰眼”预警机等)为导弹提供目标数据和制导,从而使战舰拦截巡航导弹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提升舰队防空能力
对于美国军方的设想,美国防务企业的反应极为迅速。以研制防空导弹著称的美国雷锡恩公司在2004年提出“标准-6”导弹开发方案,重点针对海基反巡航导弹作战。2008年6月,雷锡恩公司进行了首次“标准-6”导弹的实弹测试。2012年,雷锡恩公司完成了包括制导测试、拦截飞行物在内的多项关键试验,验证了弹体、发动机及导航系统的性能。在此期间,雷锡恩公司开始低速生产“标准-6”,首批19枚在2011年夏初交付,同时开展第二批“标准-6”的生产。2013年11月,美国海军宣布“标准-6”已具备“初始作战能力”,并装备“伯克”级驱逐舰“基德”号,这也标志着“标准-6”进入全速生产阶段。目前雷锡恩公司正在为美国海军生产89枚“标准-6”导弹(包括导弹与零部件,价值3亿美元),预计在2015年前交付。
作为一种能快速提升舰队防空能力的多用途导弹,“标准-6”受到美国军方的大力追捧。2014年财年,美国海军再次拨款约3.6亿美元,采购93枚“标准-6”。如果一切顺利,美国海军的“罗斯福”号航母战斗群可能从2015年起用“标准-6”导弹撑起“防空保护伞”。另外,根据预测,美国海军在2026年前采购的“标准-6”防空导弹数量可能超过600枚。
逐步研制“全能导弹”
公开信息显示,“标准-6”弹体长6.58米,弹径0.34米,重约1吨,飞行速度为3倍音速,最大射程超过370千米。它大量使用“标准”系列防空导弹的成熟弹体设计与配套零部件,如“标准-2”导弹(第4批次)上使用的MK72助推器和MK104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等,这就为“标准-6”在短短数年内完成试射并服役打下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标准-6”既可以使用主动雷达制导模式,也可以使用半主动制导模式(该制导技术来自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当“标准-6”导弹发射后,不需要舰载火控雷达对目标进行持续照射,因此即便目标位于雷达照射范围之外,导弹也能依靠其他作战平台提供的数据自动飞向目标所在方向,并在合适的时机开启导弹自带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完成目标探测和跟踪锁定。这也是美国海军试图打造的“海军一体化火控系统”的范例,即通过综合利用各种作战平台提供的信息,引导导弹攻击目标,实现超视距作战。
目前,“标准-6”舰载防空导弹要发挥作用,必须依托驱逐舰上安装的舰载宙斯盾作战系统。现役“标准-6”导弹的“搭档”是安装在“伯克”级驱逐舰上的“基线-9”版本宙斯盾系统,它由能遂行“网络中心战”的作战控制软件、SPQ-9B反导雷达、MK-160火控系统、升级版光电瞄准系统等组成,有远程搜索与持续跟踪能力,能大幅增加发现来袭巡航导弹的几率。
有意思的是,按照美国海军的设想,“标准-6”导弹最终应该是一款“全能导弹”——不仅可以拦截各种飞行器、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甚至可以打击水面目标。不过,为了降低项目开发风险和控制生产成本,有利于大规模生产,美国海军没有要求生产商雷锡恩公司一步到位地研制出全功能“标准-6”导弹,而是分阶段采购逐步完善的导弹型号。鉴于“标准-6”导弹能在体系作战框架下与预警机、外围警戒舰艇配合,将拦截来袭巡航导弹的作战距离从传统的40千米推远到200千米(也有说法是150千米),有效保护航母和两栖攻击舰等高价值目标,美国海军希望“标准-6”导弹能大规模装备海军舰艇。 毕晓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