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傈僳族原始食风赞
王宇萌
  文/王宇萌

  每一种傈僳人的食物,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饮其食而不知其蕴,则难品其美,可填胃而不知其道,虽五味可口,却难余味无穷。傈僳族,因“上刀山、下火海”、“澡塘会”等叫人心惊胆战的民族风俗而被外人所知,除了这些之外,傈僳族的饮食也是独具一格。“同心酒”、“簸箕饭”等具有民族风俗的饮食,既体现了傈僳族同胞热情好客的美德,又体现了傈僳族奔放不羁的文化性格。

  傈僳家最甜是蜂蜜

  人们常以“马蜂窝”比喻令人避而远之的危险,而傈僳族村民却想方设法地要找到马蜂窝。更令人吃惊的是,村民竟将头发丝拴在野蜂身上,借此找到蜂巢。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傈僳族又为什么要捕养野蜂呢?

  傈僳族养的蜂种有15种之多,除了蜜蜂外,都是野蜂。蜜蜂采花人们取蜜,而野蜂食昆虫,人们取蛹。据相关科学家介绍:蜂是昆虫家族中最为庞大的群体之一,主要有胡蜂科和蜂族两大类。被称为马蜂的大型蜂都叫黄蜂,属于胡蜂科。我国境内生活着200多种胡蜂,川滇两省就有120余种。捕蜂是傈僳族的一种喜好。以前因为经济条件差,傈僳人养蜂主要是取蛹食用以维持生存,或招待尊贵的客人。现在蜂蛹能卖钱,促使众多傈僳人发展养蜂这一产业。

  傈僳人自古有一种说法:“三只土蜂能杀死一头牛,一窝马蜂能蜇死一个人,一窝黑马蜂能蜇死一家人,一窝小如米粒的细米蜂能杀死一只羊。”即使如此危险,也不能阻止傈僳人寻找马蜂的脚步。

  寻找马蜂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透过枝叶缝隙直接寻找蜂巢。二是在丛林中听马蜂的声音,然后寻找、跟踪。因为马蜂是往返觅食,在一个地方同时有马蜂进出,表明这附近有马蜂的巢穴。三是逮住觅食的工蜂,用头发拴住马蜂腰,观察马蜂回家的路线,直奔蜂巢。这是只有熟手才能掌握的技巧,必须胆大心细才行。另外,寻找马蜂巢得有相当好的体能和极好的视力,要能在山里跑很远的路。

  “傈家最香是蜂儿,傈家最甜是蜂蜜;吃了蜂儿又喝蜜;待得主人心欢畅,喝得客人醉了心。”淳朴的民谣道出了傈僳人饲养野蜂的目的。蜂蛹是天然的高蛋白食品,可用蒸、煮、炒、炸、烧各种方法来制作食用。

  为了多次获取蜂蛹,傈僳族村民在家养起了蜂巢。第一次取蜂蛹的时间在8月左右。为了不惊动蜂巢,村民在夜晚看好时机,悄悄取下蜂列子,再把蜂蛹取出,留下母蜂(蜂王)。母蜂会继续繁殖工蜂。以后在9月和10月各取一次。

  专家介绍说:“蜂类在10月繁殖的多为雄蜂和蜂王。10月后,蜂王在气温降到6℃至10℃时离巢,到土洞或墙洞里面成群过冬,等待来年建立新的蜂巢。等到新繁殖的工蜂能建造巢穴时,蜂王会飞到高处,建造另一个蜂巢。”

  庆祝丰收的盛宴

  当酒歌唱起来的时候,又一餐的美食盛宴就要开始了。请远道而来的贵宾吃“簸箕饭”,是傈僳人待客的最高礼节。“簸箕饭”是傈僳族待客筵席中最隆重的规格和礼仪,因为丰收意味着欢乐,所以当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傈僳人就希望把自己的快乐和客人一起分享。

  竹编的簸箕直径约有50厘米,一个簸箕类似于一张圆桌,五六个人一围拢就可开饭。簸箕里面是用本地米煮出的香米饭垫底,其上依次放上烤(或煮)熟的小猪、土鸡、羊、牛肉、腊肉等等,另用一个扁平的大竹筒盛上洋芋、芋头、蔬菜等煮成的杂锅汤菜,还有一小坨用青辣椒、生姜、大蒜、野芫荽等加盐舂制成的黏稠状蘸料,在品尝荤素美食的时候,加一点这个蘸料,味道立马变得更加鲜美、爽口。自然,少不了傈僳族布汁(小锅包谷酒)和嫩汁(又叫杵酒)。这样的以簸箕为食器,饭菜合一、荤素搭配、营养丰富、养眼又美味的民族美食,配之以怒江美酒,可以说是中国独有。

  蘸水摆好了,水酒斟上来了,丰盛的傈僳族宴席就要开始了。可奇怪的是不见送碗和筷子来,没享用过“土风”的外来客们,虽然早就对着那香喷喷的美食馋涎欲滴,盼着要大干一场了,可手中没“武器”,竟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能发愣干等。直到主人来教,才明白要先用左手把米饭放进右手糅成团,再拿上一片喷香的肉一同送入嘴里。左手代筷,右手当碗,这就是手抓饭的规矩。那喷香诱人的味道、返朴归真的感觉好极了。傈僳大姐尹菊慧说:要用火腿片把左手的手掌涂一层油,因为手上有油,抓饭捏饭的时候就不粘手,就比较卫生。

  吃完了“簸箕饭”还要来一碗包谷稀饭。在怒江大峡谷,水硬矿化物多,不吃些硬通货,以硬制硬,是没有力气翻过门前那座山的。同样在大峡谷里,要找块成规模的土地种上片麦子,也只有丙中洛和永拉噶两处。其他地方,还只有包谷(玉米)、洋芋(土豆)、荞子比较适合地形,挂得上陡峭的山坡,应付得了复杂多变的气候。从峡谷低处看上去,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田地挂在峡谷的两边,有点像钉在山腰上的一块块补丁。

  傈僳人家把籽粒稍微带浆的包谷收上来,先要上碓舂:一是把包谷颗粒捣成三四瓣,二是让包谷的胚肉和表皮分离,然后加上些水,让表皮上浮,方便去除。这道工序极其重要,包谷稀饭的味道好坏,主要就看表皮去除得干不干净,要知道,成熟后硬化的包谷表皮,不仅败坏味觉和口感,还基本是不能消化的东西。然后包谷才可以进土锅,在火塘上慢慢地小火慢炖。有条件的,土锅里扔上块自腌火腿或者腊肉。火塘边上的火炭灰,也不能闲着,烤盐巴,烤青辣子,烤野胡椒,烤花生,烤山核桃。这样说吧,凡是地里山上有的植物香料,都尽可能地取来,能烤香的就烤香捣碎,不能烤的或切碎或捣末,调成一碗内容丰富的佐料。

  傈僳语称包谷稀饭为阔耍俄勒,有点拗口。包谷稀饭煮好,主人会用当地的土碗舀出来,稀饭颜色黄灿灿的,很勾食欲。但要把一碗包谷稀饭吃到痛快,就不能太着急,需要按捺住口水,让稀饭稍微冷却一下,以方便进嘴,然后舀上一大勺内容丰富的佐料进去,哗哗哗地闷头快吃,间或咬上一口火腿或者腊肉。其他配菜一般没有,非得要有菜,那碗佐料就是了。

  怒江的美酒之旅

  酒在傈僳人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傈僳人的酒,有多种饮法,较为知名的有:亚哈巴知(石月亮酒)、仨尼知(三江并流酒)、燃卡知(勇士酒)、普花知(发财酒)、斯加知(思念酒)、日师知(长寿酒)等。每一种饮法都隐藏有一个细腻动人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非外界所理解的海喝与滥喝。

  请客人喝同心酒是傈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傈僳语中,“同心酒”叫“伴朵”,也叫“虾偏打”。即两个人手捧一竹筒水酒,相互搂着肩,脸贴脸嘴挨嘴一起将酒饮尽。按风俗这种饮法除夫妻俩不能“伴朵”外,其余任何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伴朵”。顺秩序轮着来,一圈又一圈,谁也不能躲脱。谁若轮到不喝,姑娘们就举杯围着他唱歌,直到唱得他不好意思,喝下两杯酒,方肯罢休。饮用同心酒过去常用于招待贵客、签约盟誓或结拜兄弟等场合。“喝了‘同心酒’,走遍天涯海角都是情。”这句流行的傈僳族谚语极好的表达了傈僳人热情好客、情深义重的民族特点。

  同心酒作为被外人所津津乐道的傈僳酒饮法,以其“同心同德”的寓意,被傈僳人深深喜爱,傈僳人的同心酒,可不是随意一个人都可以喝的,傈僳人对朋友十分忠诚,对恋人十分坚贞,也只有忠诚的朋友之间,或坚贞的恋人之间,才喝同心酒。同心酒的神奇之处在于:客人已经喝得烂醉如泥,主人却什么事都没有,这其中,不仅体现出傈僳人热情好客的性格,也体现出傈僳人的睿智。

  每当包谷成熟时节,傈僳人就开始酿制水酒,有的人索性把做酒的用具搬到地里,把包谷摘下来就地制酒,边收庄稼边做酒,尽情地饮上几天才肯回家。等到把包谷全收回到家里的庭院,痛痛快快地喝上一段时间。这样,在收获的季节里,人们常常是一边酣饮一边歌舞。这种水酒,也叫醋酒或杵酒。制造方法比较简单、原料一般是包谷、高粱、稗屑子等,以稗子为最好。制作时先把粮食捣碎,蒸熟后放凉,拌上适量的酒药,放进干净的瓦罐里,盖好,发酵十几天,等发出酒香味,说明已出了酒,启封冲饮。时间越长越好,如果放上半年以上再饮用,酒味就更浓了。

  水酒的饮用方法是,把罐内的酒舀出一些放在锅里兑上温水,用木勺搅拌,待酒味和温度合适了,舀出过滤装进竹制的酒杯,就可以饮用了。要是能加上一些红糖、鸡蛋,即富有营养,又甘醇,清香扑鼻,这种酒也就是17至18度,解渴、爽口、提神解乏,还能增加食欲。

  按傈僳人传统习俗,饮宴伊始,主人要先将自己的竹筒杯斟满,并往地上洒倒少许,表示祭祖先。接着自己先举杯略饮,表示酒是好的,然后才将客人的酒杯一一斟满,双手捧献给客人饮用。一碗自酿的米酒端上来,就是主人最热情的表达。然后在“一拉秀”的高呼声中,众人举杯一饮而尽,气氛达到高潮。“一拉秀”是傈僳语,意为“一口干”的意思。在怒江,总有人在此起彼伏的“一拉秀”声中醉倒,那一个个酒醉的夜晚也成为来怒江的一种独特体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教育
   第B04版:军界瞭望
   第B05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6版:战例/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兵器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2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美食专列
   第B14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5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16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4版:广告
傈僳族原始食风赞
第十二届中国吴江美食节举行
香格里拉三亚揭幕
野山菌与中华饮食文化
新民晚报吃遍中国/好吃周刊B12傈僳族原始食风赞 2014-10-30 2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