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至深夜,市建管委质安处牵头组织市安质监总站,开展施工扰民专项整治特别行动。记者全程随同特别行动小组,随机抽取、突击检查了市内6个工地。行动小组当场对问题工地开出了整改单。
今天上午,各问题工地逐一整改公示牌设置、人员配备、沉淀池等“毛病”。10天之内,问题工地将面临回访。
渣土处置没有公示牌
“施工扰民是市民反映比较集中的。我们根据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名单随机抽取、突击检查,主要是渣土处置、工地防尘、夜间施工三大块。”市安质监总站党委书记徐国华表示。
在杨浦区控江路隆昌路口附近,延吉街道222街坊住宅办公项目基坑围护分包工程工地内灯火通明,但是,工地的许多工人都没有戴安全帽,工地作业区和生活区没有完全分隔。问起施工单位和渣土转运公司的渣土管理员,现场工人都是一问三不知。三级沉淀池浑浊不堪,显然是很久没有清理。
工人们说,现场负责人“都下班了,找不到人”。在特别行动小组人员的再三要求下,过了十多分钟,施工单位中建三局的一位刘姓负责人才姗姗来迟,自称“现场经理”。但记者注意到,工地施工铭牌上的项目经理是“莫熙维”,文明施工专管员是“莫小彬”。最后,特别行动小组开出整改单,有关方面会约谈施工方。
在瑞安建筑总包的虹口区瑞虹新城2号地块,工地里自称渣土管理人员的人出示了手写的工卡,无法出示主管部门核发的有效证件。
在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承建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工地,除了发现人员无证件外,出土大门口也没有建筑渣土处置责任公示牌。特别行动小组当场开出了整改单。
部分工地试装“电子眼”
工地内地面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土方车出门要经过三次冲洗,用铁丝网盖住的沉淀池建造符合规范,下面看得分明……昨天晚上,杨浦区149街坊地块新建办公楼项目工地,得到特别行动小组的基本肯定。杨浦区平凉街道22街坊商办项目工地也基本做到了渣土处置合规。
过了晚上10时,在中建八局承建的虹口区四川北路4街坊108地块综合开发项目外的天潼路上,依旧停满了混凝土搅拌车。特别行动小组人员查验了夜间施工许可证,提醒施工方文明施工。
“突击检查只能起作用于一时。”全程随行的市建管委质安处处长朱建纲透露,眼下,上海部分工地正在试点“电子眼”,“一旦工地的噪声、扬尘指标超过限定数值就会自动报警。工地‘电子眼’明年有望加大推广力度。” 本报记者 晏秋秋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