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共十七条,首先对实践中易发、多发,且危害性严重的生产、销售假药的情况予以总结,明确了应当酌情从重处罚的情形:
● 生产、销售的假药以孕产妇、婴幼儿、儿童或者危重病人为主要使用对象的;
● 生产、销售的假药属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避孕药品、血液制品、疫苗的;
● 生产、销售的假药属于注射剂药品、急救药品的;
● 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生产、销售假药的;
● 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期间,生产、销售用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假药的;
● 两年内曾因危害药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受过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的;
● 其他应当酌情从重处罚的情形。
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韩耀元解释说,根据刑法的规定,生产、销售假药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无论数量多少,均依法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具有解释第一条规定的七种情形之一的,还应当酌情从重处罚。
解释从两个方面明确了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从严处罚:一是考虑到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生产、销售假药、劣药行为的危害性更大,为有效防止其从事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犯罪活动,解释明确了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生产、销售假药、劣药应当酌情从重处罚;二是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明知是假药、劣药而有偿提供给他人使用,或者为出售而购买、储存的行为,应当认定为“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