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了解到,早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曾任某国有大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人员的陶礼明,有着国企高管中罕见的学术背景,是金融界公认的“有能力的银行家”。然而,就是这位“明星银行家”,却炮制了我国金融史上罕见的恶意超发国债牟利事件。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郑春荣等专家介绍,我国的凭证式国债由商业银行代理财政部发行,各银行发行规模均是定额的。银行如果操作不当引起超发,超出定额的部分通常要自己消化处理,“原则上超发资金需妥善返还给认购者”。
检察机关调查发现,早在2000年凭证式第一期国债发行过程中,邮储银行无意中超发了1253.64万元。下属向其汇报后,陶礼明决定将超发的国债资金用于对外投资。随后,陶礼明等三人将投资所得的90余万元利益私分。
偶然尝到“甜头”的陶礼明,从此将超发国债当做了“挣外快”的门道。经陶礼明同意,此后中邮储7次故意操作超发国债。“实质就是把广大投资者认购的超发国债,当成了‘私产’牟利,是明显的违规做法。”上海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债券交易员说,由于案件中的手法十分专业,以致挪用后多年未被查处发觉。
多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明星银行家”陶礼明的落马,警示了国企高管的“能人腐败”现象。近日中央巡视组在反馈中表示,一些地方权力寻租机会较多、空间较大,“能人腐败”问题突出。“一边是骄人业绩,一边是巨额受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指出,应从改革国企高管考评机制入手,提高其违纪违法成本。
一些专家坦言案件留下了不少制度性的问号:类似陶礼明等人超发凭证式国债的漏洞要如何封堵,怎样让国债资金安全不再“形同虚设”?上海一家大型券商债券部董事透露,目前在凭证式国债的发行过程中,记录分散在各网点,而且大部分采取手工方式。“所以超发国债便于操作,难以发现,亟待封堵漏洞。”
新华社记者 杜放 郭久辉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