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2000亩水田10多万斤蟹怎么办?出路在哪里?耳闻不如目睹,记者日前赴松江小昆山镇的文翔路延伸段的“三泖牌”黄浦江大闸蟹销售中心探秘寻访,只见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正在给蟹“打样”,每一只蟹都要上秤称过,务必做到一两不差。蟹在暂养池里捞上来,脱水一小时后再过秤,避免水分过多让消费者吃亏。用合作社理事长朗月林的话说,是5两9的蟹,绝不进6两的档子。他们出口到新加坡的5公4母的30000只大闸蟹,其中一只大螯断过,还有一只腿上的毛被擦过,另外一只背上有拉过的痕迹,其他均一切正常、符合标准。新加坡接货方非常满意,连称“很好、很好”。
在室内的暂养池里,3两、4两、5两和6两以上的各种规格大闸蟹只只分明。据介绍,从饲养基地捕捞上来的蟹都要放在这里,除了统一销售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质量。蟹在这里要放上2天才送出去,池里的水每天换4到5次,保证吐净蟹胃里的杂物,使蟹新鲜无腥味。从捕捞到暂养池,合作社多了一笔投资,但提升了出产的蟹的品质。
室外露天的暂养池更大,水面上800只网箱池一字排开。捕捞上来的蟹先在这里养着,然后才到室内暂养池“小住”两天,
鱼跃合作社最初养蟹请的师傅来自阳澄湖。记者在现场巧遇来自巴城镇利民村的蔡师傅,他感慨地说,看来看去这里的水好,是30年前的阳澄湖水。今年9月,他们村的村主任也曾带人来松江三泖基地参观。
如今,销售时间过半,鱼跃的蟹已经有一半售出,销售额达到500万元,已经保本,接下来就是利润了。相比去年,今年价格没有降低,但销售速度相比去年同期稍慢。朗月林明确表示:不着急,不贱卖,成本会上去点,但这笔支出不会摊到消费者身上,因为“我卖得好的时候已经赚了。”正因这样的理念,“鱼跃”赢得了众多的回头客。 本报记者 朱全弟